近幾年來,各地出現了不少優秀學生自殺的現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和悲痛。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花季少年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不歸路?在同樣環境中的孩子,表現差別的確很大,特別是一些學習優秀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反而不如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優秀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優秀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優秀的學生多數生活在順境中,在家里有家長的百依百順,在學校有老師特別的關愛,就連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提問也多一些,受的表揚自然也比一般學生多。優秀學生在贊揚聲中長大,一路順風順水,生活里的挫折就比較少。可是一旦挫折突然來臨,如考差了,或在某次比賽中失利了,或者希望拿到的獎項沒拿到,就會心理失衡,受不了,輕則悲觀失望,重則想不開,走不出失敗的陰影。

其二,優秀學生的心理壓力大。優秀的學生,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會賦予巨大的期望,過高的期望就會變成巨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過大,超過了他的心理承受極限,就會把他壓垮,對考試、學習等產生焦慮、害怕,然后選擇逃避、厭學,最后破罐子破摔,走向極端。

其三,優秀學生的人際交往會出現障礙。由于老師和家長對優秀學生的過分關愛,多數學生會出現較強的虛榮心,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有優勢,而看不起其他的同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處處都想比別人贏得更多的表揚和關注。久而久之,他就會被其他同學孤立,甚至和同學形成對立,與周圍的同學格格不入,形成人格障礙,交流困難。

作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及時地發現問題,及時地糾正優秀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善教育手段和方法,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寬松、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這些優秀的孩子健康地成長。

第一,教師要走出認識誤區,正確地對待優生。優秀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態度有關。特別是班主任更多地只是關注優生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是以學習成績衡量優生,必然會在培養學生上出現偏差。班主任應該使優生意識到,自己僅僅是在學習上比其他學生好一些,并不是在其他方面都很優秀。當班主任能客觀地評價優生時,他就會客觀地認識自己,就會慢慢地反省自己、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從而走上健康的生活之路。

第二,班主任要在各個方面培養優生的受挫折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在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所以,班主任要教育學生,正確地面對挫折,勇敢地面對失敗,擺正自己的心態,在失敗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做到遇事不驚,勝不驕敗不餒,凡事保持一顆平常心。失敗并不都是壞事,教育學生從失敗中學習很多東西,失敗就會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經常如此鍛煉,優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大大加強,從而使學生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第三,班主任要經常給學生做心理健康輔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能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準確地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而且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能做到客觀、恰當地自我評價,既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視現實,生活、學習目標符合實際,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尋苦惱。對自己的不足或某些無法補救的缺陷,能正確對待,安然接受;教育學生善于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尊重友誼。

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使學生的心境始終處于輕松、活潑、快樂的狀態。雖然因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失敗或不幸,也會有悲、憂、愁、怒、煩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不會長期處于消極悲觀不可自拔的體驗中,更不會因此而輕生。教會學生善于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能隨時排解各種煩惱,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而不卑,自尊自重。決不因一時沖動而違反道德行為規范,能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熱愛生活、熱愛集體。教育學生能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這樣學生就可以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