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教師可謂任重而道遠,那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呢?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表揚鼓勵勝過抱怨批評

毛澤東認為:“一半的天才是被抱怨死的。”如果在人的一生中抱怨一旦占主流,那么積極解決問題的念頭會大打折扣,甚至變為零。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期望可以說“情之深,意之切”,甚至“恨鐵不成鋼”,但往往表現出來的卻是“責之切”,認為批評的越嚴厲,對他們心靈的觸動越大,尤其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但過多責怨能真正觸及他們的心靈嗎?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策略,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要留給他們時間和機會改正缺點和錯誤,要相信一句鼓勵可能抵得上十句批評產生的效果;當學生在考試失利時要耐心地疏導,尋找原因要比一味的抱怨好得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他們還是孩子。事實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從小就從教師的言語、行為中輸入自己是個“壞孩子”的信號,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破罐子破摔,變得自卑而調皮。反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得到的總是鼓勵和肯定,那他們就會更加地努力,變得自信而乖巧。

二、尊重信任勝過傳道解惑

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每個人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以獨特的個性而存在。所謂師者,雖應傳道、授業、解惑,但師生的關系如果不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則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其實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他的知識占有量,每個教師都有責任尊重和信任學生,尊重其個性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問題孩子”和“學困生”,教師不能因為他們愛犯錯或成績差而歧視、忽略或放棄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多關心鼓勵他們,找到他們身上的發光點,放大其優點,縮小其缺點,在他們的拿手問題上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盡量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他們,更不要用辱罵性的語言,但課外可以就存在的問題同他們面對面心平氣和的交談,這樣教師在學生中的個人魅力不斷增強,師生之間的尊重和信任感也會隨之建立,學生也會尊其師而信其教。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班上成立“幫扶組”,讓每個學生都不掉隊。由此可見教育的本質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格對人格的感動和影響。

三、授之以漁勝過授之以魚

記得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個情景問題: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有一對夫婦帶著孩子去郊外游玩,孩子突然問自己的父母:“蝴蝶飛舞為什么沒有聲音,而蜜蜂飛舞卻有嗡嗡的聲音?”家長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可能訓斥孩子一頓,孩子哭著離開。第二種家長可能告訴孩子蝴蝶飛舞的時候翅膀振動慢,而蜜蜂飛舞時翅膀振動快,聲音和振動有關,孩子雖然似懂非懂,卻高興地離開了。第三種家長可能讓孩子首先觀察蜜蜂和蝴蝶停在花上的時候是否有聲音,再讓孩子拿一張紙提在空中先慢慢晃動,讓他聽有沒有聲音,再用力晃動紙片去聽紙片所發出的嘩嘩聲。這樣的家長不僅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還培養了他們提出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把這個情景中的人物換成教師,則應該如成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陳大偉著作中所提到的:先學后教,自學領先,不會才教,以教導學。新形勢下的教育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更多的不只是知識,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不但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好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指導者和合作者,不是傳統的傳道者。

四、教會生活勝過教會知識

作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們樹立生活意識,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還可多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感受生活的快樂和艱辛。除此之外,教師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家里多參與家庭勞動,多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讓家長因過于溺愛孩子,而大包大攬他們的生活。其實,每一個完整的個體都是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體。人,首先要學會生存和生活,也就是滿足生物屬性,才能追求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因此,教育的過程是生命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學會生存是基礎和前提,學會生活是目標和方向,這遠比教會他們知識要重要得多。

總之,每個教師只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相信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