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養思考方法 有效提升教學實效
作者:福建省德化第三實驗小學 郭彩霞
發布時間:2013-09-17 17:18: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思考是通向有目的學習的最佳道路,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訓練中幫助學生學習思考。數學素有“訓練思維體操”的美稱,學習數學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實質就是一個思考過程,啟迪學生思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有效提升教學實效。
一、創設情境,培養思考情感
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動力,有興趣的學習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民主、快樂、溫和、輕松的環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應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好動的年齡特點,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開動腦筋,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游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游戲中發現數學問題。導入新課時,我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學習需求。有了這種學習的需求,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來。以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盡情地玩,切實解決游戲中的問題,感受游戲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全面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不是為了情境的創設而創設。
二、動手操作,培養思考能力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本質在于參與,如果沒有學生積極地參與,就達不到目的。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留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探索、創新。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踐,給學生活動的空間,在實踐中得到發展,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各種活動,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這一內容時,我為每組學生提供四個不同的活動角,分別是:角的一條邊長一條邊短;角的兩邊很短;角的兩條邊都較長;角的兩條邊很長。讓學生比較角的大小,學生觀察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交流后出示導向性問題: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怎樣才能把角變大?變小?學生在擺弄活動角,在組內比較、討論、爭論的過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創造的實踐中,充分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主參與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提供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
三、“授之以漁”,培養思考的獨立性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發散思維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可開展如課堂討論、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形式進行訓練,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讓學生從同一種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解答過程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總之,通過數學教學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讓思考成為一種精神需求,在思考中成長和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