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言的課堂開放,僅指向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指向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诖耍瑢W生參與學習的人數、時間、興趣就成了衡量課堂開放與否的關鍵。

一、 學生的參與人數體現課堂開放的力度

新課程在實施要求上,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合作”、“交流”的要求。其中,“參與”是這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讓孩子主動參與,全面參與,才能實現課堂的開放和高效。

案例:四年級《四時田園雜興》這首古詩教學,我校教師南建明老師的課堂上是這樣體現的:誰能說說我們該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詩每個詞、每一句的意思呢?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知道的方法吧。學生交流后總結得出看注釋、聯系上下句、多讀一讀、先理解字的意思,再來理解句的意思……師引導:現在就用這些方法,四人一組進行合作學習吧。注意,難理解的字詞要作出批注,將小組成員都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此時,學生全員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之后進行匯報交流,一生主說,小組其他成員補充,參與匯報的占1/3,2/3在認真傾聽。

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熱情高,參與度高,學習古詩的方法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個開放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學生的參與時間體現課堂開放的深度

教學論告訴我們,在學生能夠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針對學生閱讀和思考中提出、發現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則,也是一種方法。按照這條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能力就會很快發展起來。而充足的時間保障才是學生形成獨立學習能力的前提和關鍵。

案例:二年級《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我校教師劉蓉老師是這樣凸顯學生獨立學習的:在學完詞語這個環節后,師說:將剛才的詞語回歸到課文中,我們再來美美讀一讀課文??纯茨阕x懂了什么?讀后,學生開始交流匯報讀懂了的地方,師隨即追問學生是從哪一句讀懂的,并要求學生能用他們的語氣讀一讀這個句子。在學法引路之后,師讓學生用以上的方法將讀懂的地方給同桌說一說,讀一讀。學生和同桌交流所得后師開始質疑:再讀讀課文,看看還有什么地方沒有讀懂?教師將學生的問題一一整理,按四人小組進行討論,然后交流匯報。學生各抒己見,將對文本的理解引向縱深。

這節課中,學生會的,小組交流;學生不會的,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教師留出了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而教師僅僅參與引導,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給學生的匯報起一個順轉作用。所有的知識學習、朗讀能力、口語表達、邏輯思維等能力的形成都在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內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三、學生的參與興趣體現課堂開放的效度

所有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卻被老師們忘在了腦后,教師最關心的是“我怎么講,怎么說”,忽略了學生有沒有興趣聽,有沒有興趣做。要想提高課堂開放的效果,達成課堂開放的目標,學生的參與興趣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首要條件。

案例:三年級《我會編童話》習作指導課,我校教師任艷玲的課堂,其中導課中是這樣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你看過哪些童話故事,給大家說說題目。(學生高興地給大家介紹)師又問: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誰啊?(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大灰狼,小山羊,美人魚,小拇指,小熊……)師接著說:這些動物的話你能聽懂嗎?(能)現實生活中大灰狼、小魚也這樣說嗎?(學生大笑,異口同聲地說:“不是。”),師笑著說:那在文章中,你怎么就能聽懂了呢?(學生:因為它們變成了人說的話,把它們當成了人了?。┲链?,師才總結說:把動物當成人來寫,就是擬人化,這是童話的一個特點呢!

顯而易見的,童話擬人化的特點讓孩子在笑聲中理解,這就是興趣產生的必然結果。對于孩子來說,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是激發興趣,提高效果的最佳方法。

眾所周知,教育的根本價值是促進人的成長,《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只有將課堂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只有調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參與的熱情,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開放,體現學生的自主,達到“教學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