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與生活“鏈接”的思考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江灣揚州希望小學 王 靜
發布時間:2013-09-17 17:09: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均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如何讓語文與生活“鏈接”呢?通過近年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在此我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回歸生活,體現語文“生活化”與生活“語文化”
1.創設情境,再現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
語言文字是生活信息的載體,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體會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感受語文的奧妙。與學生的生活較遠的教材內容,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小品等進行表演或借助多媒體把語言文字變成直觀的生活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與生活十分貼近的教材內容,則可直接將生活現實與文本結合,將生活感悟“移植”到對文本的理解當中。
2.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實現生活“語文化”。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而語文又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從視覺、聽覺、感覺方面去觀察生活,進行提煉,即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例如教學《燕子》一課時,正處于陽春三月,窗外就是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圖,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的身影不時出現在視野,偶爾還有幾聲歡快的啼鳴,這如詩如畫的意境,難道不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天然的“大課堂”嗎?帶著孩子們,在這“天然的課堂”聽一聽、看一看、聞一聞,追隨燕子的身影,唱著《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心中感受著勃勃的“春景”和無限的“春意”。如此活潑的燕子、如此美好的畫面,誰不想來贊一贊,說一說呢?于是我們回歸語文的教學當中,借助作者清新優美、準確形象的語言表現出眼前的盎然春意、勃勃生機。生活“語文化”,給語文創造了一個鮮活的課堂,開拓出了更廣闊的天地。
二、鏈接生活,在生活中應用語文,在語文中探索生活
1.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鏈接生活。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上語文課時,依據教材的特點,設計一些如當推銷員、導游、解說員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展多元智能,把教材內容延伸到生活中,學以致用,將教材內容嵌入生活融入生活。目前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在編排設計、篇章選擇等方面均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實踐性更強,除一些篇章外,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讀書屋等內容均體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發掘教材內容,合理拓展延伸,凸顯出語文與生活的鏈接關系。
2.巧妙運用生活情境鏈接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招領啟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個學生在校門外拾到一個錢包,將錢包交給了他,他在一上課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同學們,問同學們該怎么辦?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寫“招領啟事”,從而讓學生明白寫“招領啟事”的意義,也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接下來就開始教學“招領啟事”的寫法,讓學生開始寫招領啟事。這時的學生完全是出于為了幫助撿到東西的同學的忙,所以學得都很投入,寫得都很認真,完全沒有枯燥的感覺。寫完后,選擇寫得好的同學的作品張貼于校門外合適的地方。過了幾天,于老師又對同學們說,這個失主看到同學們寫的“招領啟事”后領回了東西,非常感激,他想寫一封感謝信,但不知道怎么寫,想請同學們幫助,于是又展開了“感謝信”的教學。經過這一環扣一環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學會知識,拓展生活,還讓學生們學得有滋有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一些像于老師這樣的探索,目前的語文教材與生活的銜接越來越緊密,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不但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的作用和價值所在。
語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也必須依靠語文。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