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修5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說明是這樣的:要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把握小說的主題,一是要理解作品蘊涵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圖,二是要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當我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時,教室里一片唏噓。“又是老套。”“老師,能不能不上這一課,這些課文的歷史背景離我們太遠,我們不能感同身受,再說考試又不考。”聽了學生的這番話,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功利性這么強。身為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責任,而育人尤為重要。那么讓學生深切領悟此文中的美——純樸的風土人情就顯得最為必要。因為可以借此文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那份純情,那份真愛,還有人該有的那份責任。

帶著這一目標,我和學生一起探析:19世紀30年代正是爾虞我詐、以強凌弱的時代,而湘西這片土地為什么會有如此純樸的鄉土人情。這一學習過程,恰恰觸動了我們,獲得人生的小“涅槃”。

一、這兒的人不會恃強凌弱,才使這兒的鄉土人情如此純樸

安靜的邊城土地上沒有以強凌弱的現象,在這里,不管是老船夫還是峒城里面的人,都表現得很純樸、善良,沒有一絲自私自利的表現,沒有等級高低的區別,人們都懂得“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的道理。掌水碼頭的龍頭老大順順,可謂有錢有權,但他從不仗勢欺人,他對所有的人都是和和氣氣的。家鄉賽船抓鴨子,他不會因水性好,勢力大而將其全部據為己有,而是退出比賽,讓年輕人去玩。但下水救人卻當作別論,因為這兒的人將“幫助人遠離患難”當做一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所以做船總的他和擺渡的老船夫是要好的朋友,所以年邁的祖父與年幼的翠翠才能夠平靜地生活。

二、這兒的人沒有爾虞我詐,這是因為他們善良

天保兄弟對翠翠的愛都是深刻的,真誠的。但他們沒有因為自私的愛而明爭暗斗,也沒有將自己的愛強加于他人,而是決定公平競爭。不僅是儺送兄弟,峒城里面的人都是這樣。年邁的祖父管理著一條渡船,他忠厚善良,誠實大方,勤勞樸實,風里雨里,默默無聞地接送著四面八方的客人,為大家提供方便。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從來不多收別人一個銅板,迫不得已多收坐船人的一枚銅子,他便回贈一把煙葉。坐船人也一樣,他想多給爺爺一些錢,在爺爺堅持不要的情況下,他只得把錢捏在手里,“但到船攏岸時,那人跳上碼頭,一手銅錢向船艙里一撒,卻笑瞇瞇的匆匆忙忙走了”。這里的人就是這樣,因為這里沒有自私自利,沒有爾虞我詐,有的只是純樸和善良。

三、這兒的人充滿了浪漫氣息,才使這片土地如此安靜

安靜的邊城土地上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拋開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拋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身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十五年前翠翠的父母就是因為歌聲偷偷相愛,并有了翠翠。十五年后翠翠也一樣。她對自己和儺送之間的感情非常敏感,但是她不像城里的人那樣,大膽地去表露自己的愛,而是羞答答的,給人一種朦朧的美。為了愛情儺送兄弟可以去競相唱情歌,為了愛情儺送不會因為門第等級,也不會因為磨坊這偌大的嫁妝而選擇團總的女兒,而是選擇了老渡船人的孫女。只因為在他們的心里愛情是純真的,沒有物欲的污染。

在《邊城》里,人們就是這樣,誠樸、仗義、舍己、樂于助人。人人和睦相處,沒有等級區別,做官的船總順順大方灑脫,濟人之急;擺渡的老人勤勞樸實,恪盡職守;渡河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助人。重義輕利,守信自約是這里人們生存的原則。 “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里沒有受到“文明”的一絲污染,到處洋溢著湘西人純樸的鄉土人情。這里是那個時代中國大地上僅留的一片世外桃源。

何求沒有世外桃源,只要人人善良,有愛。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只要我們及時引導,因勢利導,讓善良、淳樸、關愛重回學生的心中,定會營造出一方屬于我們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