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環節中較重要的部分。但長期以來的寫作教學卻出現“高耗低效”的問題。初中寫作課堂上經常看到的一幕就是語文老師指導完寫作過程讓學生開始自己寫作文,同學們就都在翻作文書,找合適的作文抄。學生們認為抄作文是逼不得已,自己不會寫沒辦法,老師們對這一場景也早已習以為常。其實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大部分都是老師的寫作教學過程沒有設計好,沒有教好。下面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來談談如何避免寫作教學過程中“高耗低效”的問題。

一、 教師引導,學生定向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不應該是一個只會一味地講解枯燥的寫作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開始自己寫作的純理論授予者,而應該是一個明確地為學生安排好訓練目標,然后告訴學生引導學生自己感受并表達出自己感受的引導者。在設計目標時,一定要具體、有針對性,切忌空泛,要充分估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以及在寫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寫作目標明確,寫作過程中思路清晰就會少走彎路,也會有了積極寫作的興趣和動力。

曾經筆者看到過一個有趣的“一題多體”的寫作教學計劃,非常高效。老師準備了一個保溫杯、一個水杯,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弄清楚保溫杯保溫的原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一篇300字的說明文,然后老師進行點播評論;接著又讓學生在剛才說明文的基礎上,把自己剛才寫的說明文改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生動活潑有趣的“保溫杯自述”,然后評閱;緊接著又引導學生思考保溫杯的構造,它構造的主次性對我們生活的啟示,讓學生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保溫杯的啟示”。在老師的環環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開始寫作。這樣引導下來,學生會體會到寫作文不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

二、 教師幫助,學生寫作

在引導學生寫作之后,教師還要時刻幫助學生寫作。幫助學生寫作指的是學生在動筆寫之前,教師要給予指導,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指導的時候要掌握好“度”,不能太過于簡單,也不能太繁瑣。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寫跟客觀存在的事物有關的作文時可以讓學生先注意自己觀察,根據自己觀察的結果開始寫,這樣就會避免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無從下筆,沒有什么可寫的情況。在寫作一篇《我希望……》的作文的時候,筆者先引導學生們理解“希望”的含義,然后指導他們思考他們的作文是指向什么,是物質希望、精神希望、對父母的希望還是對其他什么的人的希望等。寫作之前明確對象。然后是寫作文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針對個別的學生,看看他們寫作中出現什么問題,個別指導。最后是在學生交自己的文章之前,指導他們自己通讀,看看有什么問題,自己先修改,這樣可以教會學生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最后學生修改完之后,指導他們對兩篇進行對比,看看修改后的效果,讓他們明白自己也可以修改作文,讓學生們自己養成修改自己文章的好習慣。

三、 教師批改,學生參與

寫作課程結束后,老師要及時評閱修改學生的作文。我們可以在不少同學的作文本上看到老師在評閱學生的作文時,只是簡單地把錯別字、病句給指出來,最后寫幾句萬能的評語,沒有針對學生的文章,個別性指導。這是學生作文質量不高的一個原因。這也就給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一個要求,要想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老師自己先得認真負責地對待每個學生的作文。首先在作文批改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有針對性,多批少改,尊重學生的原作。其次是給每一個學生寫好作文的評語。作文評語其實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次思想和心靈的對話,學生在看到老師的評語的時候,內心是十分復雜的。激勵性的評語可以讓學生頓時信心大增,對寫作產生興趣,愿意寫。最后要選擇恰當的評語。好的評語可以改變一個學生,差的也可以讓一個學生失去寫作的興趣。老師可以變換使用評語句式,漢語博大精深,不同的句式可以有不同的效果。還有一種批改方式是老師和學生一塊批改,小組互改。這樣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度和興趣。

培養初中生的寫作,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在教學環節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興趣上,這樣才能避免寫作課堂的“高耗低效”,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