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方成蜜——小議積累與寫作
作者:陜西省洋縣洋州鎮貫溪中小 何 花
發布時間:2013-09-17 16:16: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文難,作文難,難于上青天。”曾經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作文為什么這樣難?仔細分析,還是因為學生腹中空空,無話可說。如何讓學生在習作時思維活躍起來呢?我覺得主要還是要抓好學生的積累,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習作教學,說說我在習作積累方面的看法和做法:
一、積累語言
1.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1)課內積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帶孩子們品讀、賞析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積累本積累好詞佳句和優秀的課文片段。不光抄寫下來,還可以利用早讀、課余時間,將其熟讀、背誦。我們讓學生背誦、默寫,并不僅僅是為了應試,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時不犯錯,更重要的是要能真正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印在學生的心坎上。并且有一天能夠厚積而薄發,能夠凝練成一種氣質,能夠提升為一種品位,這樣的積累,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2)課外積累。和課內閱讀相比,課外閱讀的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可選擇性更強。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書。不管什么書都可以讀,覺得精彩的就反復讀,覺得有意思的就邊思考邊讀,亦可略讀,亦可瀏覽。不管是怎樣的閱讀形式,只要愿意翻開書去讀,就值得高興,因為在書頁的翻動中,總會有收獲。但是單單看還是不夠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就需要拿起筆來,將精彩的內容記下來,可以只記好的詞語,也可以記下描寫精彩的句段,還可以記下值得思考的句子。
2.在生活中積累語言。
語言不僅僅存在于書本中,更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俗話說:社會是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只要我們留心捕捉語言信息,就會發現社會這部書比文字書更豐富。
二、積累習作素材
1.留心觀察生活,積累習作素材。
社會生活豐富而寬廣,既然作文離不開生活,那么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細心觀察生活。讓他們實實在在走進生活,把視角投進生活中,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將生活帶進作文,從而感受生活,在實際生活觀察中感受習作的簡單。
2.積極開展活動,積累習作素材。
兒童生活離不開游戲和活動,在游戲活動中,他們的心情是愉悅的,思維是活躍的。因此小學生的習作還可以圍繞習作主題有目的地開展,或者結合學校安排、重大節日舉行一些活動。我們都可以指導孩子們將這些親身參與了的活動素材積累下來。這種積累他們覺得易于積累,也樂于積累。
3.在靈動的思維活動中積累習作素材。
大腦的主要作用在于思維,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對每一件事、每個人、每一種言論都有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就是他的思維。由這件事想到其他的事,由這個人聯系到某一類人,由一種言論想起某一種社會現象。思維的活躍度遠遠大于人的活動能力,因此,在靈動的思維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也是一種極為可行的積累方法。
三、積累習作方法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剩下要做的就是去寫。可是如何去寫,怎樣呈現出一篇優質的習作,光有語言材料和生活材料是不夠的,還得有正確而恰當的習作表達方法。如果沒有合理的表達方法,那么內心的情感就會如泛濫的洪水一樣,毫無條理性。這就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習作方法的指導與積累。
好多優秀的范文,條理清楚,表達有序,謀篇布局都很有特色。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課文進行習作方法積累。比如,在學習了《頤和園》一課后,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在進行游記描寫時,可以按游覽順序介紹看到的景色,移步換景。在學習《鯨》一課時,課堂上我們充分認識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揣摩每一種表達方法的表達效果,課后利用本課的“小練筆”進行說明文的練習。
習作方法就如廚師的廚藝,廚師僅有新鮮的蔬菜和質量上乘的廚具,不一定能做出可口飯菜,必須要有精湛的廚藝才能做出可口的飯菜。
荀子曾經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語言積累,加上高超的表達才能做到厚積而薄發,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來。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寫作也是一樣,真正的作文是在寫作之外。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堅持積累下去,我堅信:我們的學生將文如泉涌、滔滔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