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 創新課堂的幾點嘗試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漢臺中學 王小英
發布時間:2013-09-17 17:53: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多年來,高中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從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改革與創新入手,配合新教材和課改的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巧妙的開場白
眾所周知,好的開場白能迅速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學習的課文上,激發其探究的欲望。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兩種開場白:
1.對聯導入:在執教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時,我先用ppt給學生展示以下兩聯:序以帖傳乎帖以序傳乎一序一帖雙絕璧,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兩奇觀。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必修一所學的對聯常識判斷哪是上聯哪是下聯,學生根據仄起平收的原則很快就判斷出來了。然后再請學生理解對聯的含義,學生會對上聯的多音字“傳”和下聯的活用字“名”有疑問,教師簡單引導,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出這副對聯的妙處,在這種興趣的指引下,學習《蘭亭集序》這篇課文就容易多了。
2.成語導入:成語是在語言應用中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漢語寶庫中的精華,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濃縮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用成語導入是一種非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在學習《鴻門宴》這篇課文時,我先用ppt展示了以下幾個成語:鴻門宴、秋毫不犯、勞苦功高、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然后請學生講講現代生活中人們對這些成語的理解,前面同學講得不好的地方,后面同學補充。于是,很多同學便開始在課文和注釋里找答案,當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將這些成語的意思都補充完整的時候,他們對課文已相當熟悉了。而他們也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篇多么精彩的課文,因此就更想將課文弄明白,學起來就非常有興趣了。
二、音樂、繪畫、書法、電影進課堂
由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的日益推廣和使用,在教學中適當插入音樂、視頻、書法作品,可以調節課堂氣氛,緩解學生視疲勞,給大腦充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和對藝術的熱愛,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學習《琵琶行》時播放配合課文描寫的琵琶曲;學習《項羽之死》時播放歌曲《霸王別姬》;學習《赤壁賦》可以展示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前后赤壁賦》和蘇軾的書法和繪畫作品。
三、歷史文化現象的梳理
由于現代人多對古代的很多文化現象不知曉、不理解,加之學生讀書少,閱歷淺,古代文化常識在文言文中出現時常常成為學生閱讀的障礙,因此適當地開展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與積累活動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培養他們探究古代文化的興趣,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四、討論、交流與辯論
對歷來人們爭議較大、褒貶不一的歷史人物,可以采用開辯論會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為了在辯論中一展身手,擊敗對手,會在課下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查找資料,整理歸類,編寫發言稿。這樣,學生就不僅得弄通弄透課文,還會在其他資料中尋找依據,視野會因此而大大開闊,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也會突飛猛進。如:對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所持觀點,荊軻的行為和燕太子丹的評價等,都是很好的辯論材料。
五、課外閱讀展示
語文課的教學一定要樹立大語文觀,如果僅僅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想學好語文那幾乎是不現實的,大量的學習時間和經歷應該在課外,在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來自于大量的課外閱讀。為了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可以舉行閱讀、背誦、積累展示。具體操作如下:我在上某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前,會布置展示內容,以“我所知道的蘇軾”或白居易或陶淵明等為題,進行展示,可以是他們的生平、為官經歷、愛情生活、作品、奇聞異事等。以“我背東坡詩詞最多”為題,展示自己積累的該作家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