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構建符合新課改理念并具有校本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改的實施有一個更為有效的操作抓手和平臺,我們在借鑒課改先進地區和學校經驗的基礎上,尋求有效課堂的思想和理論源頭,摸索有效教學實現的策略、路徑和手段,開始了“自主·互助·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嘗試學習單”則是我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一個支架和載體,我們充分發揮其導讀、導思、導疑、導練的功能,引導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目標明確、有序可循的個性化學習。下面,就談談我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一些嘗試:

一、深入研究教學內容

高質量“學習單”的誕生,首先是基于教者對教學內容的深度解讀。倘若教者無法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設計“學習單”便無從下手,即便設計出也無法用。為此,我們主要從三個層面入手解讀教材:1.研讀文本。2.廣泛閱讀。3.精心整合。

二、準確制訂學習目標

1.依照課標要求。設計“學習單”,一定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特別是要對“三個階段目標”進行比照研究,辨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2.切合教學內容。我們要求在設計“學習單”的時候,不僅關注教材本身,根據課文的重、難點確定目標,還將“課后習題”作為目標設定的重要參考因素,寫清楚、寫具體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期待,如讀準哪些字詞、理解哪些詞句、體味何種情感等,并特別強調要從學生的視角來描述學習目標。

3.聯系學生實際。學習目標應當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習單”的執行者是學生,因此,教師在目標設計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情,目標確定時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和情感水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和發展點。

三、精心設計活動方案

1.精選學習內容。

一份“學習單”不可能做到包羅萬象、面面俱到。所以我們要認真研讀教材,抓住重點,在每一課時的“學習單”中,精心選擇兩個或三個學習內容。每一個學習活動中所設有具體細化的“子活動”不宜繁雜,活動的每一句指導和要求都應力求言簡意賅,所設計的問題必須具備引領性,直接指向教學活動的“根本”,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同時應盡可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目標任務與小組合作乃至在全班交流中的一致性,否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

2.斟酌活動要求。

首先要精心推敲學習活動方案中每一個活動的名稱。在同一節課中,前后活動的名稱應該力求句式相同、字數相等,一般使用動賓結構的短語,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指向,成為學生規范使用語言的范本,盡量不要用“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讀課文開頭”等缺乏斟酌的說法。同時要在每一個“子活動”中,給予學生明確的活動要求和指向,不宜出現泛化籠統的表述。如在進行“品讀人物”、“閱讀文本”時,教師應明確地指出從哪些方面品讀人物,采取怎樣的方式閱讀課文。

3.適時提示方法。

在自主學習、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僅僅規定了內容、明確了要求仍不夠,有時還應給予學生方法的提示,以一個醒目的圖標或是文本框加以提示。如讓學生進行書面答題時,注上“要做到整潔工整呀!”讓學生模仿句式練習說話時,友情提醒:“注意采用相同的句式喲!”

4.適度使用合作。

小組合作是一貫倡導的合作學習方式,組建學習小組時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人員相對固定。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同時要明確職責,組內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有中心發言人,有形象代言人,有小組記錄員等,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第三是要形成習慣,通過組長培訓和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展示習慣,并逐步向自動化運轉的理想境界努力。

5.豐富活動形式。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永久性“磁石”,因此,學習單的設計活動必須走出“書本”,走進學生繽紛的“生活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兒童的學習方式、方法與成人的想法、經驗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學習單”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參與,可以是師生共同設計,可以讓優秀的學習小組設計。只有走近少年兒童,走進少年兒童的生活,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學習單的設計才將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