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13-09-17 11:26: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期策劃/張曉楠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要切實提高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執行力,努力開創加強青少年體育的新局面。當前要結合啟動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著力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這是加強學校體育的硬任務、硬指標。二是加強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普遍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報告書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體質健康測試制度。三是控制學生近視眼發病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方針,把居高不下的近視眼發病率降下來。四是提高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水平,推動各地將其納入改善民生規劃予以安排,進一步提高營養保障水平。五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學校體育衛生安全管理,要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把維護校園安全穩定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好,進一步加強學生體育衛生安全管理,讓學生安心、讓家長放心。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
目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地區和學校沒有按照國家的規定開設體育課程和安排體育活動時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統一調整轄區內中小學作息時間,嚴格各學科課程安排。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學校體育的投入力度,繼續加強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體育器材配備,盡快配齊體育師資;中小學校要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中關于“不能隨意增加課時或減少課時”的規定,嚴格規范學生在校文化課學習時間,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間。班主任教師要組織、督促班級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體育教師要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和專業指導;地(市)、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向社會主動公布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監督電話,自覺接受社會、媒體和家長的監督。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
大學要向社會輸送合格人,“合格”也應包含身體健康,高校應把體育成績與學位掛鉤,同時在招生中增強體育權重。
中南大學黨委書記高文兵:
教育要有針對性,要根據當前在校大學生都是“90后”的成長需求和特點,開展“體育生活化”、菜單制選課等多樣化創新。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師宋淑華:
教師應該從學生心理上幫助他們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運動。除了政府各級部門應該采取行動關注學生體質健康外,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并向家長提供體育知識講座培訓,指導他們正確引導孩子參加體育運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以扭轉學生體質下降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浙江大學附中校長張慧慧:
培養學生,健康是第一,有了好身體才能談學習。身體好了,抗挫折能力也會增強,對學習有好處。現在學生身體素質不太好,運動中容易造成骨折、崴腳,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鍛煉。浙大附中的學生,每天運動時間不低于1小時。除了課間操、體育課,還有些特色項目,比如“跑山”,學校背靠掛牌山,跑上山再跑下來,既呼吸清新空氣,又放松情緒,鍛煉身體。
杭州第二中學校長葉翠微:
體育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標,忽略了它,會成為歷史罪人。學生不僅要練好體育,還要領會體育精神,把體育融進生活,形成一種習慣。二中的體能訓練,每天保證一小時。除了日常早操、體育課,球類聯賽和環湖跑,每年都很受歡迎。
一、中小學生體質下降、肥胖、視力降低等問題日趨嚴重
問題1:超重及肥胖導致運動能力下降(體質下降)。
從事學生體質研究的專家毛振明說:“現在學生的體質可以用硬、軟、笨來概括。硬,即關節硬;軟,即肌肉軟;笨,即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運動能力下降,主要是沒有積極鍛煉,其原因有三點。(1)學業負擔重,沒時間去運動。片面追求分數以及升學率,老師布置的作業多,家長另外“加碼”給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等也多,這使得孩子的業余時間全被占滿了,完全沒有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2)學生懶得動,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即便有點時間,許多學生也會窩在家里玩電腦、看電視。而家長對孩子這種“不在外惹是生非”的狀態更是求之不得。(3)體育設施和體育場地少。這一客觀原因使得很多學生想運動但沒地方運動。
問題2: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據有關權威網站調查:城市學生視力低下檢出率為73.2%,農村學生檢出率為60.8%;小學階段的視力低下率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10歲~12歲年齡段,視力低下率從56.3%增至64.8%,增幅為15.1%。可以說,近視已日漸低齡化,大有從中學蔓延到小學之勢。
二、對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是復雜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學校教育偏向應試,學生體質健康遭冷落。
不少地方政府在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工作時,還是以升學率作為唯一的指標,把升學率指標層層下壓,致使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不堪重負。不少地方初三、高三年級學生為了準備升學考試,陷入題海戰,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嚴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年“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口號沒有少喊,然而學生負擔越減越重,這與不少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工程”不無關系。
在升學壓力層層下壓,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工作遭遇冷落,學生缺少體育鍛煉的時間和空間, 體育課的課時大量用于補課。學生睡眠時間明顯不足。學校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是,“達標競技”傾向明顯,而面向全體學生的強身健體功能弱化。
2.家庭教育和家長的重視程度偏低。
家長忽視孩子的體質健康,健康教育家庭盲區從何而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家長對體質健康在認知、行為上的偏差和一知半解。在對待孩子健康問題上,確實存在“文盲”現象——“體育健康盲”。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可以提升孩子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可以培養溝通、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孩子智力。對于這些早就為科學證明的結論,許多家長就是不信。
忽視孩子的體質健康,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的家長缺乏家庭教育責任心。一些家長或者忙于工作,或者忙于自己的享樂,將看管孩子、陪孩子一起玩的責任推給社會、推給學校。現在校外教育如此紅火,與其說是家長為了孩子,不如說是推卸家長的教育責任造成的。
教育學專家建議: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馮夏婷說:“其實,孩子不是天生體弱,但最終被家長過分地“關愛”害了。聰明的父母應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引導孩子多參與鍛煉,最好保證孩子每天有1~2小時的活動時間。”
讓孩子從小進行運動,能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愛運動的爸爸媽媽會培養出愛運動的孩子,可以嘗試從父母喜歡的運動入手,讓孩子一起參與。挑選適合長期進行的運動類型,為日后孩子堅持運動打下基礎。
孩子常常會心血來潮,突然對某項運動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爸爸媽媽不要打擊他的信心,而是鼓勵他去嘗試。孩子在嘗試后,如果依然興趣濃厚,爸爸媽媽應想辦法幫助孩子將這項運動堅持下去。一旦養成運動的習慣,就會覺得運動與吃飯、睡覺一樣重要,這不僅能夠提高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并且能夠預防肥胖癥的發生,孩子將會終生收益。對于學習任務很重的學生來說,可以將運動時間“化整為零”,比如周末在家附近尋找一個小花園,既能曬到太陽,又能呼吸到新鮮空氣,還能讓自己接觸到大自然。平時在吃完晚飯后,抽10~20分鐘散散步,步行速度不宜過快,可以享受晚間的寧靜和清爽的空氣。如果有時間做運動的話,最好選擇有氧運動,那種低強度、有節奏、持續時間長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騎自行車、健身操。
值得一提的是,家務勞動也算一種運動形式,而且孩子做一些家務有利于培養責任感,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德。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0名兒童做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不愛干家務的孩子長大后的失業率、犯罪率、離異率以及心理疾病發生率都比那些愛干家務的孩子要高得多。
青少年的健康是國家的財富,也是每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基礎。古今中外,歷來都把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的基本宗旨。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把教育過程看作是一個身心自然運動的過程,認為對于兒童的教育,要適合其好動的天性,應該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在教育目的上,古希臘學者們強調身心和諧發展,追求體格健壯而又思想敏捷。古羅馬有句名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體魄”。這說明古希臘羅馬時代,已經認識到教育應當是身心的全面教育,教育要全面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身體與精神,使兒童體格的養育、情意教育、理性教育和諧并存。要讓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內心,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