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可以引領一個人前進的方向,信仰可以激發一個群體奮進的斗志,信仰可以凝聚一個民族共同的力量與夢想。

信仰教育是指一定社會和階級對人們進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階級、集團的意志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之樹立符合特定階級、集團需要的信仰的教育活動。信仰教育既是社會用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對個體進行同化的過程,又是個體將社會公認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覺地進行內化的過程。可見,信仰教育是幫助個體社會化的有效途徑,正確的信仰與恰當的信仰教育既有利于個體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

一、當前我國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校作為高學歷人群較為集中的場所,作為社會思想引領的陣地,其信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然關乎到全社會高水平人才的健康成長以及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市場經濟的深化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前我國高校的信仰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已陷入重重危機。

一方面,高校學生的信仰現狀令人堪憂。具體表現為:高校學生近半數信仰缺失或信仰動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道教等宗教信仰在高校中的影響日漸增強;大學生信仰偏重于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輕視精神價值追求;對共產主義的認識應試化、表面化、感性化,缺乏興趣,缺少深入系統的理論研讀。

另一方面是,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信仰教育相對于其他專業課教育來說短期內見效慢,相對被邊緣化,受重視程度不高;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教學內容空洞滯后;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的信仰教育連續性差,重復內容多,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目標功利化,以應試為目的,大班教學,理論教育與實踐脫節,信仰教育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二、我國高校信仰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信仰教育產生問題的原因不僅僅在于高校本身,而是關系到方方面面。

首先,在宏觀層面: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日益嚴重,經濟評價標準在各行業都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腐敗現象難以根除,社會公平面臨嚴峻挑戰;網絡時代動搖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催生多元價值觀;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宗教傳播以及資本主義思想的滲透;社會結構失衡造成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大、大學生就業難、青年人購房難、中年人工作負擔重、老年人養老問題突出等一系列難題,使得人們動搖了對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信心,這些問題都使高校信仰教育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之中。

其次,在中觀層面:我國高校仍然以科研和知識傳授為工作重點,信仰教育往往只在思想政治課中進行,作為公共課而使得授課頻率低、作為大班教學導致師生交流少、以考試或提交論文來記錄成績促使學業評價功利化;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本身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不堅定甚至于反對,對教師的評價也簡單地以科研和教學量作為標準,很多教師的教學只為謀生,教學形式呆板單一,教學內容空洞落后,直接導致高校信仰教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高校學生評價工作仍然重學分、輕信仰,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歷、輕能力,對學生的引導過于功利化,在各項評價中,對于“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一項均以滿分應付,導致高校的價值導向出現了偏差,自然不利于信仰教育工作的實施。

最后,在微觀層面:高校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普遍將高考作為唯一的人生目標,進入大學以后,原有的奮斗目標不復存在,而高校又未能及時提供合適的信仰教育,從而導致學生信仰缺失和信仰動搖,易受到多元價值觀和宗教信仰的影響;高校學生在長達12年的應試教育中將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當作應試的手段,學習目的功利化,且不能與實踐相結合,因此難以將其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甚至于因為應試而產生反感,從而導致“英雄惡搞”現象頻頻出現;由于就業壓力大,很多學生不得不為了就業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不得已放棄自己的價值追求,“先求生存,再謀發展”,入黨動機功利化傾向日益嚴重;這些無疑都使高校信仰教育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復雜環境。

三、對策與建議

高校信仰教育工作的責任不僅僅在于高校本身,而是關系到方方面面。

首先,要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堅持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管齊下,不可偏廢一方;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懲腐敗,杜絕浪費,做到政務財務公開透明,引入群眾監督舉報機制,取信于民;做好全社會的思想引領,通過各種傳媒、渠道、機構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的信仰宣傳,加強公民教育,杜絕空談;正確引導多種價值觀念,尤其是宗教的發展,變“圍堵”為“輸導”,在不斷吸收各種信仰中積極因素的同時,也不斷地將共產主義信仰傳播出去;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在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同時進行社會主義社會結構調整,從而堅定民眾的共產主義信仰,提升人民對中華民族復興的信心。

其次,要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信仰是個體自覺的信服與追隨,除非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很難通過強制方式將信仰施加給個體,即使短期內做到了強加信仰,也難長期為繼,因此通過引導、榜樣示范及習染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仰教育的效率。高校應該首先提高對信仰教育的重視程度,豐富信仰教育的形式和過程,完善信仰教育的評價模式,做好引導工作。接下來,要提升教師的思想素質、教學水平,豐富信仰教育的教學內容,引入實踐性課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第三,在學業評價方面要一改應試的作風,注重過程評價,加強描述性評價,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機制,開展多方評價,并且將評價工作落到實處,如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第四,要加強校風建設,讓學生在校園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慢慢完成信仰內化的過程。最后,個體要加強自身修養,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信仰是人類精神領域的超越狀態,它反映了人的心理需求,是人自身存在和人生發展意義上的終極關懷,是人對某種事物或現實的最高價值認同。從這種意義來講,信仰缺失將導致人生意義缺乏,因此,個體應該自覺根據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自己的行為選擇,正確分辨善惡,不斷完善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堅定信仰,實現自身的價值,并為社會作出貢獻。

2013年,中國人再一次被一個共同的信仰凝聚到了一起,那就是中國夢。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更應緊扣時代步伐,不斷完善與發展,助力學子夢,實現中國夢,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貢獻出一份力量!

(作者張京京系陜西師范大學校團委副書記、教育學原理專業博士,王艷玲系吉林市龍潭區江北實驗學校教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