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發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地帶來精神的愉悅,兜里越有錢,反而思想越空虛;財富越積累,精神反倒越迷茫。于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出現多元化,信仰選擇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繚亂,茫然失措。而我們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變,還是過去傳統的灌輸方式。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信仰教育“生動”起來,不再那樣的死板、那樣的空泛、那樣的沒有活力,這是我們應該下功夫研究的地方。

信仰教育要讓人感動

感動是人類的一種崇高的養分,是一個人感情的核心素養。感動是他人的感情故事與本人的感情思想相遇所產生的感情共鳴。感動,是因為你用心地愛著這個世界,愛著你周圍的人,心中有愛的人才會感動;感動,就像一顆人性的種子,擁有了它,或許你就擁有了智慧的人性,就學會了詩意的生存。一個人,不管他是怎樣玩世不恭,只要他還有感動,就說明他還有良知;只要還有感動,即使他遭遇逆境,也絕不愿放棄做人的尊嚴。是的,學會感動,就會備覺人生的溫馨和人性的美好。

教育不能沒有感動,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者應該用自己的感動喚醒學生的感動。當師生在一起,切實因感動而領略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時,教育的理想境界便會不期而至。讓學生對教育者產生感動之情,教育者的人格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其言行處世態度都會被學生或多或少地視為自己的榜樣,學生“親其師”才會“信其道”。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師生交往過程中,要具有嚴于律己、誠實正直等優秀品質。只有教育者品德高尚,其所傳授的知識、道理才會充滿感染力、征服力、可信度,“其身正,不令而行”。

同樣,如果離開了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很難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感受到生命價值的升華,而這恰恰是教育的主要訴求。離開了感動,就難以真正領略到生命的綻放、靈感的閃現、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蕩。一句話,感動將師生的靈魂緊緊拴在一起。

信仰教育更需要感動。感動,應該成為大學辦學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的任何環節都離不開感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受教育者一旦確定某一信仰目標,其思想行為就會自覺地認同這一體系,個體就會在思想上將環境中的一切事件和事物與自己的信仰體系中的價值觀念進行對比、權衡,用自己的信仰標準去作出判斷,用自己已形成的價值認知圖式去理解接收各種不同的現象,使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現象在自己的價值體系、道德模式中找到恰當的位置。同時,個體也會極力排斥、反抗、抵觸那些與自我價值體系相異的行為。例如,個體確立了“親社會”的價值觀以后,就會對各種各樣的“侵社會”行為,予以排斥和抵觸。

然而,當信仰教育變成空洞的說教,脫離了青年學生的實際需要,就會導致學生產生厭惡感。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中消極因素的刺激下,世俗化心態使一部分青年學生變得更為自私、無情,他們崇尚金錢主義和享樂主義,根本談不上為祖國、為人類做貢獻的偉大理想,這種世俗化傾向已經嚴重侵蝕了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我們所說的信仰教育是要充分發揮信仰對人的導向功能,是要把青年人的精神活動從現實導向未來,使他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追求生命的完善,追求人類的和諧。有了正確的方向,就有了浩然正氣,就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經受任何艱難曲折的考驗。所以,我們要通過感動教育,使青年學生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信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達到信仰教育的目的。感動讓心靈覺醒,讓生命燃燒。在感動中接受教育,可以使人陶冶性情,升華人格,這就是信仰教育的終極價值。

信仰教育要使人激動

信仰具有巨大的動力、一個具有信仰的人,常常可體會到信仰給他帶來的無比愉悅的感受,使他的生命充滿了詩意和激情。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類才得以從生活的狹小時空范圍的限制中超越出來,從生命本身的客觀缺陷和束縛中解脫出來,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開辟出新的航向,相信神圣的生命帷幕之后存在著一個有意義的、一個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空間,為人類勇敢地奮斗提供勇氣和持續的動力,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源泉,它能使人生出強大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內驅力。人的信仰越堅定,越高尚,他的內驅力就越強大,越持久。信仰作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它對個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信仰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生實踐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動力。具有信仰的人會因此調動自身的一切知識和能力集中到既定的人生目標上,使內心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實和提高,從而推動人的發展和提升。人有了信仰就會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賴。

信仰教育要讓人感動,而感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受動,由受動而導致激動,從而產生強大的動力,最后達到情感的升華。這也是我們傳統教育中常用的榜樣作用的模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率先垂范、敬業精神是每個教育者都應具備的素質。教師以奉獻精神激勵學生,學生在激勵中樂學勤學,提升自己的素質潛能,學好本領回報社會。

信仰教育就是要通過主體激動來完成意志的驅動。個體的信仰在認識的層面上達到整合的同時,便能調動起個體意志層面的潛能。信仰意志是個體為實現信仰目標而克服內外困難的心理過程。個體在實現信仰目標的過程中,內外誘因復雜,而個體又必須克服這些欲望或誘惑,這種克制就是意志的努力。對于個體而言,信仰的確立,可以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這種內在的動力能使個體鼓起勇氣去調動自身無限的潛能,力求實現其追求的價值目標。所謂“舍生取義”,無信仰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中的有些人從小就養成以我為中心的習慣,一些表面的、應景式的場面很難再引起他們激動。同時他們又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常以成年人自居,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評態度,往往表現于外的不是激動,而是偏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他們宣揚個性解放,不愿受到外來因素的束縛,也不愿輕易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對青年學生人格與心理的錘煉,要在正確的信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教育,充分調動他們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美化其心靈,陶冶其情操,升華其精神的教育目的。

信仰教育要促人行動

高爾基說:“智慧是用來做事的,對于靈魂來說,靠的是信仰。”

信仰是人的行動指南,而行動則是受思想支配表現于外的活動。一個人的行為從根本上來看往往是受信仰支配的行動,人的信仰則是其行為的基礎。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為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為以某種思想體系為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

信仰是行動之母,一個人有怎樣的信仰,他就會在這信仰的支配下行動。信仰可以左右人生,它決定一個人對生活和事業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和道德品質的錘煉。歷史上任何偉大的人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無一不是由于他們具有崇高的信仰,支撐他們得以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了燦爛的輝煌。此外,世上許多重要的發明,也無一不是由于信仰的啟發與支撐。世界上無論何事,絕不是先有知識,后有信仰;而是用信仰去彌補知識的不足,信仰實為知識的前驅,它不是真理的代替,但信仰是達到真理的途徑。假使沒有信仰,許多真理與發明到今天一定還不會被人類所發現。

衡量一個人信仰層次的高低主要看其行為的表現,而信仰的行為表現是十分復雜的,有時一個人偶然的一意一事或表現的信仰外衣,很難判斷其信仰層次的高低,因為,這里有一個意向與理由的問題,只有在堅信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并正確無疑,同時伴隨著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的信仰觀念支配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才認為其行為是高尚的。具有穩定的信仰的個體,能將高尚的信仰轉化為個體內在需求,使個體認識與行為趨于一致,這便是信仰的完善。

信仰教育就是要將我們的信仰化為行動。方永剛說“對真理最大的尊重,就是運用它;對真理最大的信仰,就是用一生去踐行它”。 實踐性,是科學理論、科學真理的鮮明特征。科學理論、科學真理的價值,就在于指導實踐,促進實踐,推動實踐。毛澤東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對于科學的理論,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只用科學理論裝潢門面的形式主義做法,是對科學真理的褻瀆,只能敗壞科學理論的聲譽。我們進行信仰教育就是要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就是要將對科學理論、科學真理的熱愛和忠誠切實落實到行動上。具備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把科學理論轉化為科學的信仰,從而使科學理論在發揮實際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它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被青年學生所接受。

總之,讓信仰教育“躍動”起來,使信仰教育通過感動、激動、行動而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努力和應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