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一顆心 傾注滿腔情——寶雞市渭濱區支教教師工作側記
發布時間:2013-08-27 18:24: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為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2011年9月,寶雞市渭濱區教育體育局啟動了為期兩年的第一輪教師支教活動。在為期兩年的支教生活中,教師們為支教學校留下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新鮮的理念,更是那崇高的師德、無限的愛心。
克服困難,走向農村
2011年9月,寶雞市渭濱區啟動了為期兩年的第一輪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交流工作。到農村學校去支教會有人去嗎,生活上能習慣嗎,家里的老人孩子該怎么辦,農村的工作生活環境能適應嗎?這些無不是讓組織憂慮的問題,而支教教師們用行動打破了一個個疑問。鋼管廠子校教師孫濤經過一周耐心勸說,說服了新婚妻子;秦機子校教師穆巍面對自身腿部殘疾、家中上有70歲父母、下有8歲小孩的實際困難,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到鄉村支教,把家里的一切拋給了理解他的妻子;寶成中學教師張曉寧積極做通家人工作,接來公公婆婆幫忙照顧不到3歲的孩子,自己積極報名參加了支教活動。晁峪小學支教教師楊志華到山區正值氣候漸冷的時候,山區風大,冷風常常吹得她頭疼,她就隨身帶著傷風膠囊;山區缺水,用水不便,她和其他教師們一起抬水,指關節被冷水刺得紅腫時有陣痛,早上起來手指僵硬,無法伸直。但這些絲毫沒有動搖她支教的信念。
校園是家,家在校園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到了農村,支教教師就把農村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同時也把對家的愛放在了農村學校,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在建設著自己的“家”。在固川小學支教的高鵬老師,自己出錢為學校購買、制作了排球和羽毛球網架,方便了教師和學生們體育健身活動。為了綠化、美化校園,他不怕臟、不怕累,連續20余天,每天利用課余時間用鋤頭開墾出一塊地,并親自購買花草種子播種。即使他的手已磨出繭子,生了水泡,可他無怨無悔,為了校園環境的改善,他心甘情愿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他是用心在裝飾著自己的“家”。在甘峪小學支教的田苗老師,當她看到學校餐廳設施陳舊,得知三年級兩名學生家人身體殘疾、生活困難等情況后,心急如焚,四處打聽,尋找解決辦法。經她多次聯系,寶雞市公安局技術偵察支隊2012年9月29日為學校三年級兩名貧困學生送來了3000元慰問金及學習用品和衣物,同時還為學校送來了8套餐桌椅及體育用品。2013年1月22日技術偵察支隊又一次來到學校看望師生,為教師送來2700余元慰問品,為兩名貧困學生送來了春節慰問金。2013年3月8日,支隊民警們第三次來到學校看望師生,為學生送來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看到學校師生們感動喜悅的神情,田老師心里樂開了花。在隴縣杜陽中學支教的趙芃老師,經他多方奔走爭取資金,改變了那里體育教學場地原先的破落面貌。當他看見老師的住宿條件還是60年代的“兩個板凳一塊板,鋪上被褥就休息”的生活條件時,他又開始積極聯系企業贊助、協調各方面關系籌集資金,終于在去年重新裝修了教師和學生宿舍樓。現在教師用上了席夢思床,配上了床頭柜,學生也用上了防摔上下鋪和獨立貯物柜。
實際出發,推進課改
支教,送去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理念。在隴縣城關中學支教的劉芳老師多次為全校老師上教研示范課,與城關中學教師們集體備課、相互聽課、相互探討和交流,帶動了學校教研工作。她撰寫的《英語有效教學心得》獲市教研室三等獎。所帶的七年級4班英語課在考試中獲全縣第3名(13所學校)受到學校表彰。她也被學校評為先進教師。在固川小學支教地劉季英老師,和所在學校老師積極深入探討城鄉學生的差別,探討教育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他將城市學校中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積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所在學校老師的普遍認可。同時,恰逢高效課堂在全市推廣,他又和其他老師一起研究、探討,針對所在學校現狀,提出開展高效課堂的設想和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高效課堂在農村學校開展起了一個好頭。在晁峪初中支教的穆巍老師針對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在全校主動提出了“改變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思路。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體學生,注意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學習的喜悅,教學效率顯著提高,教學成績明顯提升,最終調動起了全校老師踐行課改理念的積極性。目前晁峪中學的高效課堂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砥礪自我,不斷提高
兩年的支教生活,離開熟悉的城市,來到偏遠的農村,對支教老師來說就是一種浴火,但這種浴火卻又使他們的靈魂得以重生。固川小學支教的高鵬老師說,“來到這兒,晚上四周漆黑一片,特別是周末,感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人,心慢慢地靜下了,雜念少了,心勁大了!”在新安小學支教的白丹老師說,“我眷戀這片土地,更眷戀這里的孩子,會繼續關注孩子們的發展,做他們的知心大姐。很慶幸能支教到新小,作出微薄的奉獻,收獲溫暖的情誼,激發更多的熱情!她說在這種精神鼓舞之下,她會把“教書育人”這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視為永恒的生命追求!晁峪小學支教的楊志華老師說,“山區的孩子多數是留守兒童,過早地離開家庭,和市區的孩子相比,山里的孩子不但要學習,還要學會照顧自己,很不容易。而自己能為山里的孩子們做的事情卻很有限,他決心在這里的每一天都盡可能地為孩子們多做些事,多傳授些知識,用心珍惜支教生涯的每一天。她還說,“用兩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很有意義。”
回首人生路,難以忘懷的往往不是輕松、安逸的生活,而恰恰是曾經淌過汗,流過淚,拼搏過的地方。眼因多流淚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亦溫厚。(文/馬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