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是政府的法定責任。然而,審計署發布的1185個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地區片面將辦學規模和學校數量作為調整的主要依據,搞簡單“撤并”或“一刀切”,苦了眾多農村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調查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撤點并校的口誅筆伐。實際上,國家“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的政策并無不妥。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撤點并校也是大勢所趨。但保證每個孩子有學可上,顯然是“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應有之義。而一些地方在中小學學校布局調整中實行“一刀切”,使得十里八村沒有一所小學,顯然違背了“因地制宜”和“就近入學”的要求,缺少了教育應有的溫情與關懷,不是以人為本,不是著眼于一個個孩子鮮活的存在,而只注重“辦學規模”和“學校數量”的表面光鮮。

在調查報告中我們發現:2006年至2011年,有833個(占70%)縣的學校平均服務半徑有所增大,初中、小學服務半徑增幅分別為26%、43%,平均達到8.34公里、4.23公里。在重點抽查的1257.63萬名走讀生中,有49.31萬名(占4%)上學單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萬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區或丘陵地區,上學路途消耗體力大,導致學習和在校活動時間相應減少。雖然部分學校配置了校車,一定程度緩解了上學路程遠的困難。但是,這些學校配置的全部9639輛校車中,有747輛(占8%)年檢不合格,449輛(占5%)駕證不相符,3377輛(占35%)未配備專職管理人員,2149輛(占22%)未配備逃生錘等安全設備。布局調整帶來部分農村地區學生上學路途變遠,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對增加。重點核實的1155所學校,輟學人數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驚人的調查數據背后,是眾多孩子求學途中的艱辛甚至危險,是輟學孩子失學的痛苦和重返學校的急切渴盼,令人心痛。是眾多家長的焦慮和煩惱,令人心酸。毋庸諱言,許多“農村娃”因“撤點并校”受到耽擱延誤甚至輟學,這對于他們的人生來說,可能是難以彌補的損失。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這一意見有效遏制了一些地區盲目撤并學校,比如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寧夏等地,對于減少學生失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我們也看到,審計調查也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成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地方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能夠認真執行國家相關部署和要求,加強中小學布局規劃和組織管理,積極推進布局調整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中小學布局調整,提高了辦學規模和效益;二是通過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師資隊伍結構和素質的優化;三是通過中小學布局調整,提升了辦學標準化水平和教學質量。

那么如何遏制由撤點并校引發的輟學,讓所有的學生快樂的學習生活,是我們所有人都應當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在農村,城市學校的部分學生也同樣面臨和農村學生一樣的“求學難”困境。一些學校布點不合理,學生東奔西走疲憊不堪,“托管班”應運而生,對于托管班安全、衛生等的憂慮無不增加了社會的教育負擔。對于地方各級政府來講,除認真執行國家及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外,更多的應當在撤點并校、新建學校的校址確定上下功夫,進行科學規劃,合理統籌,將課桌擺在教育的最佳位置,將學校存在的校車、寄宿、輟學等問題降低到最小程度,這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也才能緊追辦人民滿意教育這一旨歸。

城市學校的多與少

每年的開學季,西安市的許多家長都忙著為孩子找托管班。這些托管班一般主要面向低齡兒童,如幼兒園孩子、小學生等,與小朋友們一起寫作業、做游戲,通過老師的監管和學生的互動以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除了看管孩子安全的責任外,托管班還承擔有接孩子放學、安排孩子晚飯或午飯等,部分托管班還可以住宿,充分解決父母沒時間管孩子的難題。現在“托管班”模式已經蔓延到西安周邊的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小縣城。這些托管班的學生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學校離家遠,另一個是中午沒有家人照顧。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將孩子放在托管班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大人要上班,中午根本沒有時間回來給孩子做飯,只能是早上送到學校,中午由托管班負責孩子的吃飯、休息、輔導作業,下午再送到學校,放學后接到托管班,我們去托管班接孩子”。在西安市,像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除了要為孩子找一所放心的托管班進行考察外,還要付出一筆費用。

另一位家長也向記者大倒苦衷,家門口就有一所小學,但是給孩子報名時學校答復已經招滿了。當時他找校長,校長讓他去區教育局備案,等待調配。而調配的學校又離家太遠了。他返回來再找校長,這個校長告訴他:你就去告吧,你就是告到教育部我也給你解決不了,一個班級多少學生我這里也有上級的規定,看誰敢給你開這個口子!沒有辦法這位家長又托關系聯系了一所離家相對較近的學校。“中午孩子肯定要上托管班,否則沒有辦法。”從家長的訴求中不難看出,城市學生對于學校的選擇也有著難以訴說的痛楚。

記者手頭有一份西安市蓮湖區學校設置的調研材料。材料顯示,蓮湖區內41所公辦學校,其中有12所學校學區內有新增樓盤,有新增樓盤的學校占總數的29.2%。12所學校學區內新增樓盤中,增長超過1000戶的學校有4所。增長住戶數最高的學校為郝家巷小學,共增長4397戶。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5月,蓮湖轄區內共新增住戶13969戶;同2010年轄區內共新增住戶25850戶相比,下降11881戶。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周邊新增樓盤統計,新生入學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突出,一是學校整體規劃布局不均衡。由于城市擴容建設以及生源逐年增加,出現了學校空間布局不合理、學校建設用地規模偏小等問題。區內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密集片區內的學校生源嚴重爆滿,學校接收能力有限,無法全面實現學生特別是外來工子女就近入學的目標,現有的教育資源與教育需求之間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區內熱點學校附近新增樓盤開發力度大增,新建、拆建居民小區集中建設,造成熱點學校處于飽和狀態。三是區內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入學壓力增大。隨著蓮湖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進行,學校合校并點工作的推進,以及城市布局的調整,形成商貿新區,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數量不斷增長,新建小區密集,區域人口激增。紅光路小學、鄧家村小學、二府莊小學等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入學壓力激增。例如:鄧家村小學目前有10個教學班編制,按照45人的班額要求,僅能提供450個學位,目前學校已有學生525人,平均班額達到53人。此地區目前沒有增加新的教育資源,致使該地區大部分適齡兒童難以就近入學。四是區內北部學校數量較少,普遍存在大班額現象,教育資源處于飽和狀態。蓮湖區北部開發力度較大,郝家巷小學、龍首村小學、工農路小學、星火路小學、希望小學等5所學校學區內在建和已開盤的新增樓盤住戶已達9847戶,超過三分之一。例如:北部的郝家巷小學目前有37個班級,按照標準班額能提供1665個學位,而目前學校在冊學生1941人,平均班額已達到每班52人,加之學區內又將新增4397戶,今后學生入學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工農路小學占地面積1860平方米,在校學生608人,生均校園占地面積僅為3.05平方米,與相關部門規定的城市小學生均校園占地面積12平方米相差甚遠。依工農路小學目前的占地面積、校舍面積和提供的標準學位數(現有12個教學班,標準學位數540人)遠遠不能滿足入住業主子女入學的需求。

根據調查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城中村改造拆遷戶子女和新建、插建居民小區的新增戶籍人員子女,這三類人群子女入學造成了蓮湖區現有學校學生激增,學校無法接納的情況。另外,蓮湖區部分小學現有教師編制、教室、部室及辦學設備等辦學條件,與學區內學生數量激增、學位欠缺的矛盾逐漸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生源的迅速增多與原有的教育設施不配套,導致一些學校人數遠遠超過45人的規定班額,形成超大規模學校,導致學校教學質量和校園安全難以保障。同樣,一些處于城市邊緣的學校,卻面臨著生源不能保證的尷尬,陜西省咸陽市某中學,由于處于市區的東郊,原本可容納700學生的學校,目前在校人數只有不足500人,與城市熱點位置的學校生源激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上所顯示的學校狀況,在陜西省各個地市都有不同的反映。“作為政府來講,他首要考慮的是帶動人氣,激活房地產,拉動經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這樣評價學校選址。他認為,現在一些打著“學區房”噱頭的房地產商,其所謂的學區房比其他商品房貴出許多就是明證。

消失的村小和鄉村學校的“城鎮化”

“鄉村小學凝聚的是一個地方居民的文化空間,凝聚的是豐富的文化信息,他不像宮殿、寺廟或者帝王陵那么宏偉,但在城市化的今天,它是許多人尋求記憶的本源文化,而且許多村小本身就具有文化歷史價值,如果我們不加以珍惜,不進行科學地論證,簡單地撤點并校,消失的不但是地方的文化記憶,文化記憶消失了,文脈就斷了,可持續發展的鏈條也就斷了,這種實踐行為就是‘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些文字是一位作家對撤點并校從文化層面表達的不安和憂慮。

“晚上把門關好,吃飯要按時吃,不要睡得晚……”每個周末的下午,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一個鄉鎮的村子里,都能看到一對父女這樣的對話。“我們村子的學校撤了。孩子只能到鎮政府的所在地來上中學”。學生家長劉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學校離家13公里。他在學校附近的村子為孩子租的房子,房子是一棟民房,租金雖然不貴,但是條件不好。“房子大,而且是瓦房,不衛生”每個周末的下午,劉先生將孩子送過來,安排好自己就回去了,家里的農活還等著他,到周三的時候,劉先生或者孩子的母親給娃送一回饃菜,冬天還好說,夏天就送不成了。對于撤點并校帶來的影響,劉先生并不想多說,只是覺得這是國家的政策,誰也擋不住的。

教育好了,上學路卻越來越遠了,跟父母談知心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慢慢淡了。對那些上學的孩子來說,一方面,上學路越來越遠,遠到不得不在校住宿。另一方面,由于長時間住校,很多學生已經逐漸脫離了父母的掌控。“每個月回來兩次,時間也不長,每次回來就是要錢。對于學校的情況和學習的情況,我們一點都不了解。”銅川市一位初中學生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失控”充滿了憂慮。

然而生源集中到一所學校后,給學校管理也帶來極大的挑戰。一位小學校長深有感觸地說:“小學生本身就難以管理,布局調整后,學生擁擠在一所學校,管理難,管好學生難上加難。”

先是住宿條件難以解決。學校硬件建設不配套,沒有師生公寓樓,師生集中在一所學校,連寢室都不能保障,教師只能幾個人擠在一間狹小的房間里。學生睡的是木板制成的“通鋪”,挨個擠在一起睡覺。有的學校雖然有學生寢室,但也是七八個學生擠在一個寢室里。擁擠而狹小的空間,讓師生苦不堪言,給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給學校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和困難。

學生管理難。就目前的情況看,不少農村中小學校沒有配備學生寢室管理員,而是由授課教師來兼任。這些教師白天授課,晚上成了學生寢室管理員。學校也很無奈,只能安排教師值日或值周,讓教師輪流管理學生寢室。這些教師又當教師又當爹媽,學生哭了要哄,發生矛盾了要教育,尤其是那些小學生,教師還要給他們喂飯、洗碗、洗衣服。夜間兩三次的喊學生起來“方便”。 查夜,給學生掖被子。學生病了,要請醫生、送醫院等,搞得教師身心疲憊。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小小年齡就脫離了父母的管教,缺少親情的呵護,缺少長輩的關愛,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農村中小學生上學無專門校車接送,他們只能乘坐社會車輛、黑車、三無車、農用車、三輪車等“危險車輛”上下學。車況差,路況差,開車者技術差,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學生安全難以保障。另外,農村寄宿制學生回家,大多是結伴而行,順路的學生相互幫助,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這也是無奈之舉,但根本解決不了安全問題。雨雪冰冷天氣,泥石流、洪水、墜崖等時有發生,學生上下學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這么少的人還能堅守一個村莊到多久?這么幾個孩子還能撐起一個學校嗎?村莊都消失了,村小學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城市化的進程不可逆轉,不管是村莊的消失,還是村小學的消失都是歷史的必然。”另一位將孩子送到城里上學的家長這樣告訴記者,他支持撤點并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帶入城鎮學校就讀,加劇了農村學校的“空殼”化,是城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有些地方的學校撤并缺乏統籌考慮,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所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在撤點并校中選址一定要科學!

獻策助力城鄉 “教育夢”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之第二款指出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2012年8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審議通過《教育督導條例(草案)》。這次會議指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是政府的法定責任,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地理環境及交通狀況、教育條件保障能力、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滿足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要求。

“就近”、“良好教育”,這兩個詞語可以概括國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夢”。多少年來,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一直是國人的夢想。在這次會議上,還出臺了對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具體的指導意見。一要科學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二要嚴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程序。三要辦好村小和教學點。四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

“確因生源減少需要撤并學校的,必須嚴格履行論證、公示、報批等程序,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學校師生、村民自治組織和鄉鎮政府的意見,保障群眾充分參與并監督決策過程。已經撤并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重新規劃,按程序予以恢復。”指導意見說。

對于很多人擔心的交通安全問題,指導意見里第四條也有具體的描述:“按照國家或省級標準為寄宿制學校配備教學、生活設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務、保安人員。加強安全管理和教育。落實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切實保障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在新一輪的規范和規劃中,老百姓原本已經沉底的希望又被重新提起,他們希望看到更加滿意的結果,希望“為了孩子的教育”這個最樸素的想法距離自己的理想再近一些。

基于以上重托,把義務教育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切實應當予以保障。制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時,應將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列入議事日程,與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列納入整體發展規劃,確保公辦學校在義務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規劃部門在審批成片開發住宅小區規劃方案時,應分列教育設施配套的具體項目、用地面積;并在批出開發建設單位的單位報建方案前,先征求市教育局或開發地段所在區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設施配套建設方案的意見,由市、區教育部門根據附近學校布局情況為新居民劃定學區,或作好接收新建配套學校的準備;在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應查驗開發建設單位與市教育行政部門或開發地段所在區教育行政部門簽訂的《教育配套設施建設協議》,未簽合同一律不應辦理。舊城區現有的義務段學校教學用地面積低于國家規定標準的,應在舊城市改造或規劃中考慮解決學校的擴建和整合問題,合理設置中小學校。由區建設、規劃、教育等部門聯合對已建成及在建小區的教育設施配套情況進行檢查,對未落實教育配套設施建設的小區開發商或相關單位提出意見,采取補建或將資金、土地轉移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籌建。

目前,擺在基礎教育面前的重要工作一是教育公平,二是學生安全,因此,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是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針對農村“撤點并校”帶來的“后遺癥”,當務之急是要恢復村級小學或教學點,把以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在教育工作的具體行動中。首先恢復村級小學。尤其針對那些“撤點并校”后的“巨無霸”小學,要合理布局,進行分流,恢復村級小學。讓那些閑置至今的村級校舍利用起來,這樣既可以減輕中心小學的壓力,便于管理,也更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其次恢復教學點。針對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區域內”學生人數較少的村級,可以恢復教學點。也可以讓就近的兩個村級辦一個教學點,這樣就能解決學生上學難問題。再次解決師資問題。村級小學或教學點的師資,可讓就近的農村教師回村任教,讓這些教師扎根山區,為山區教育作貢獻。可以讓農村已經退休且身體健康的教師,繼續發揮余熱。也可以讓“支教生”到村小或教學點任教,達到規定的年限后,愿意留下來繼續任教者,當地政府要解決他們的編制問題,真正讓他們情灑教壇,心系學生,撐起山區教育的一片藍天。

村小撤并政策回放

2001年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出臺,該文件第十三條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

2002年 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指出,“城市地區要結合城區改造和學校布局調整,努力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校的規模,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2005年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適當調整和撤銷一批生源不足、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低的薄弱學校。”

2006年 《教育部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將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

2012年9月5日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強調“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2012年9月6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要求縣級人民政府合理確定縣域內教學點、村小學、中心小學、初中學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