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礎
作者:劉長銘
發布時間:2013-08-27 19:24: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人文教育、人文情懷、人文修養、人文精神等這些字眼兒,對我們這些中國教師來說,實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某地的考生家長因擔心池塘中青蛙鳴叫影響考生復習,遂將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可以想見,在一段時間里,這里的居民不能再體會“聽取蛙聲一片”的意境了。這使我想起了去年訪問美國紐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時的情景。這次訪問緣于大約30年前我讀到的一篇文章,說是美國一所中學里一個班出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于是布朗克斯就成為我心中的一個童話。在我的想象中,這所學校里一定充斥著各種科學怪人——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那天,校長在她的辦公室里接待了我們。交談中,我們問她,為什么在辦公室里擺放著這么多青蛙物件,有文具,還有各種卡通玩具。她回答說,我是一名生物科學家,許多青蛙為人類科學獻出了生命,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它們。這兩件事都與青蛙的生命有關,但卻透射出對生命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日后有人來紀念池塘里的青蛙的話,他們會在心中默念些什么呢?
退一萬步講,如果我們認為人類作為靈長類高級生物是天生優越的種群,有權漠視其他物種的存在或有權隨意剝奪它們的生命的話,我們暫且不去論證這種權力的合法性如何。那么,漠視乃至殘害同類生命的行為則是我們無法理解和容忍的。那些醉酒駕車傷及生命的案件表現了駕駛者對他人生命的漠視,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無一不是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戕害。還有更加令人發指的事件:據中新網報道,吉林一男子只為試驗射釘槍的殺傷力而在街頭隨意殺人。警方經過全力偵查,將這起毫無因果關系的“離奇案件”成功偵破。更無法理解和容忍的是漠視親人的生命。據報道,江西一男子持刀連殺8人,其中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女兒、鄰居及路人。這一事件被稱為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發生在江西的最惡劣的刑事案件。錢文忠教授曾在一次教育論壇上講過一個故事:他讓助手從網上收集一些殺害父母親人的案例,打印出來,不一會兒,助手來找他說,打印紙用完了!
請不要說這些事件與我們無關,因為這些事件的發生已經嚴重危害了我們的生活;請不要將這些事件的發生都歸咎于社會,因為這些肇事者都曾經在我們的學校里接受教育。有人問我,你為什么要背負這樣沉重的十字架?這些跟你有什么關系?是社會造成的呀!因為我們是教育者。這一切不盡如人意的社會現象的產生,總要引起人們反思,總要有人來承擔一些責任吧,盡管我們不可能也不應當承擔全部的責任。的確,這些都與社會有關,當下的社會風氣令人十分擔憂。我們的學校不曾教過殺人,不曾教過如何制造有毒食品,也沒有學校是為監獄培養罪犯的。但是,無法否認,幾乎所有的罪犯都曾是學校的學生。究竟為什么教育的結果會與我們的愿望背道而馳?這難道不應當反思嗎?我們的教育中究竟缺少了什么?究竟是什么讓這些人視他人生命如草芥?所以我認為,忽視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是危險的。開展人文教育,培育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人文精神首先體現為對生命的尊重。有一次我參加一個班會,班會主題是“敬畏生命”。學生列舉了許多保護和尊重生命的事例,其中提到弘一法師圓寂前曾留下遺囑,告誡別人在焚化時不要誤傷螞蟻。后來班會上的一個問題引起了爭議:如果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那我們還要不要吃肉,還要不要殺死蚊子、蒼蠅、蟑螂?學生們最終用目光要我表態。我要說這是一次富有意義的思辨。我對學生講,一切生命都應得到尊重,這毫無疑問。但尊重生命不僅包括維護生的權利,還包括選擇死的方式——使死的過程少有痛苦,使死的形式更有尊嚴。我們人類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宰殺動物,我們必須剝奪它們的生命,但我們可以減少它們在死亡過程中的痛苦,這就是對它們生命的尊重。如果一個人出于變態而殘害某個生命,施盡手段折磨,故意增加痛苦,以欣賞死亡前的痛苦掙扎為樂趣,那只能暴露他或她人性的殘忍與扭曲。在這里我要說,盡管我們都有生的愿望,但死是我們每個人無法規避的結局。然而在今天,我們從文化層面或哲學意義上對死亡的研究與認識還相當膚淺,學校教育中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內容。如何面對生命和死亡,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養。
人文精神還體現為對人的關注與關懷。也許人們會問,一個人掌握了知識可以考取大學,掌握了一技之長可以謀得生計,有無人文修養或人文精神又有何妨?它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有何影響?人文修養能值多少錢?道德修養又能值多少錢?的確,今天的學校招生沒有這方面的考查,多數情況下,一個人也難以據此謀得職業。也許這正是今天有些學校忽視人文教育的原因所在。然而我認為這是一種淺薄與短視。人文修養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我始終懷疑物質充裕而缺少關懷的生活還是否算得上是幸福。其實,即使是在今天的經濟社會中,從純粹賺錢的角度講,一件商品能否贏得消費者的青睞而占有市場,恐怕除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設計者對人們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心靈與精神的追求傾向、消費心理需求的洞察與研究。沒有對人的關懷就沒有成功的市場,甚至可以說,贏得市場的前提是贏得人的心靈。比如影響一個電冰箱購買者最終決定的因素,往往不是電冰箱的制冷原理,而是冰箱的容積總量、藏室結構設計、使用是否便捷,甚至是外觀形狀與顏色等等,當然,品牌信譽也是重要因素。品牌信譽歸根到底是生產者團隊的職業素養、職業操守和職業精神的體現。從這個角度講,道德修養是可以兌現成財富和價值的。購買時裝的消費者也許更為典型。款式、品牌對消費者的決策具有更大的影響。這說明,我們不僅需要發明新衣料的科學技術,還需要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在商品中體現出對人的關懷與尊重,以此來滿足消費者超越物質需求之上的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人們所關注的已不僅是商品本身,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領域和更深的層面,如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工作條件是否得到改善、環境是否遭到破壞等等。如果我們認為這只是商貿壁壘和利益之爭的話,那正說明在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上,我們與世界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國學生在國際學業測評中成績驕人,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是我們的優勢。然而我們的教育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長期以來,我們為如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而費盡心機,然而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的全部努力所得到的結果并不能令人滿意。反思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對道德教育的認識,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差不多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在這一階段,我們以培養學生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來代替道德教育,而對人的基本道德、行為習慣和能力的養成重視不夠。今天我們已經充分認識了這種教育存在的問題。第二個階段,差不多是從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后思想認識多元的大形勢下,學校通過嚴格的管理而使學生在行為上整齊劃一。學校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高度重視,這些成為這個階段學校道德教育的明顯特征。應當說這樣的管理模式很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學生整體的學業成績,但可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我認為,我國學生學業成績整體優異但缺少拔尖學生,跟這樣的學校管理模式不無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整體成績優異也許是專制教育模式的產物,個性鮮明的拔尖學生也許是民主教育模式的產物。迫使學生從事重復性訓練目前仍是獲得考試高分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處于東方文化圈中的國家的學生普遍學業測評成績優秀的原因,因為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學校和教師具有更明顯的權威。然而,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學校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于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學校普遍開始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關注學生性格、心理、青春期和人格的發展過程,學校教育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當然,學校并不是要廢止嚴格的、統一的管理,但是個體發展越來越得到關注。許多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能夠科學地將學生的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區分開來,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例如今天,我們不會簡單地認為男女孩早戀是道德問題。這無疑是教育觀念的巨大進步。
在肯定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時,還必須反思我們教育的不足。我們告訴學生要努力拼搏,但他們不一定有堅定的信仰;我們讓學生掌握了知識,但他們不一定熱愛知識;我們讓學生努力學習,但他們不一定養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我們嚴格地約束學生的行為,但他們不一定能恪守道德底線;我們教育學生追求美好,但他們不一定具有價值判斷的能力;我們希望學生獲得幸福,但他們不一定懂得什么才是高雅的和有尊嚴的生活;我們教育學生追求成功,但他們不一定懂得怎樣去實現自身價值和回報社會;我們強調集體主義教育,但他們不一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和生命;我們號召學生學雷鋒做好事,但他們不一定懂得同情弱者和如何去幫助他人;我們讓學生掌握了技術,但他們不一定懂得如何運用技術改善我們的生活和造福社會,甚至還有可能運用這些技能來危害社會。想想那些被發明出來危害我們生命的技術,三聚氰胺蘇丹紅也好,瘦肉精地溝油也罷,哪一項不是出自經過訓練的大腦?這一切折射出了我們學校里人文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反映出我們社會中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缺失。如果將社會的發展比喻成一臺汽車的話,那么科技就是發動機,人文就是方向盤。只有在一個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社會里,每個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以,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道德行為習慣與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未來的學校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為前提。
如果說,我們的學校中長期缺少人文精神教育的話,那么今天學校里要開展人文教育,教師必須重新學習,因為我們的許多教師過去都是在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環境中完成的學業。教育的效果是一種“獲得性遺傳”,教師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的基因,才能期望學生具有。這里,教師是否具有堅定的信仰,是否具有道德底線,是否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否熱愛知識,是否養成了酷愛讀書的習慣等等。總而言之,教師行為的影響力以及由教師群體行為所構成的教育文化環境,是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決定性因素。從社會媒體披露的學校教育中的極端事件中,以及因學校教育價值觀迷失或扭曲所產生的種種現象,都說明了我們的教育者本身就缺少基本的人文修養,而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他或她過去受教育的痕跡,因此教師需要重新學習。如果我們不能夠充分認識這些,那么結果很可能就是海涅用詩句發出的感嘆:“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
人文精神的養育不同于知識的傳授。精神養成的基礎是人對知識或文化價值的認識與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確信的觀念和行為準則。在開展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說教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有教師的說教是不夠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將人文教育的課堂從教室拓展到社會,鼓勵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去全面體驗社會生活。我們認識到,開展人文教育,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如人文游學、經典誦讀、文化交流、讀書研討、道德實踐體驗等等。 (本文為人文書系序言 來源:劉長銘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