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僅是新課程下歷史課程教學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也是提高歷史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那么,歷史教學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主動預習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歷史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積極動腦思考問題,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探索知識。自學是獨立探索知識的一種體現,而預習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方式。預習效率的高低與課堂聽講的效率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預習方法得當,學生可以有效地攻克一些知識難點,然后帶著疑問,有計劃、有目的地聽課。這樣,聽課效果就會大為不同,課堂教學就會呈現一種輕松、愉快、融洽的交流氣氛,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也將極大改善。否則,如果學生事先對教師即將講授的內容一無所知,聽起課來就會很困難,思維也常常跟不上,課堂就會死氣沉沉、啟而不發,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是教師必須做好的課前準備工作。那么,怎樣做好這一準備工作呢?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通常將每節課要閱讀理解的相關內容布置成作業,作為課前預習的重要內容,并且作為下節課提問考核的問題。這樣幫助學生提出疑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上課帶著問題去聽講。例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的殖民擴張》一節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為什么西歐國家要開辟新航路?(其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商業危機分別是什么?)2.為什么西歐國家能夠開辟新航路?(開辟新航路的客觀條件有哪些?)3.為什么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國家?4.西班牙、葡萄牙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涌現出哪些航海家?他們分別開辟出了哪些航路?5.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什么?“商業革命”最主要的積極影響是什么?在“價格革命”中誰是獲利者,誰是受害者,這結果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6.西班牙、葡萄牙對外殖民擴張的地域和特點分別是什么?他們的殖民擴張對殖民地人民、對西歐國家、對民界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內容涵蓋了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學生通過預習就能對這些內容大體上有所掌握,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就可著重放在學生獨自不能解決的難點問題上。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培養學生的自學和思維能力。

二、課堂上注重運用啟發式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徹底摒棄傳統的灌輸式,老師唱獨角戲,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讓其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要有效地利用多種途徑,為學生思維的發展鋪平道路,創造條件。其中運用啟發式教育指導課堂教學過程,則是根本途徑。不過,教學中,我們常遇到“啟而不發”的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啟發性,所提的問題太抽象、太龐大,或者跳躍太快,缺乏循序漸進,致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因此,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規律、已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性格愛好等,做到講求實際,講求實效,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三、營造理想、寬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傳統教學形式中的教師權威絕對化,對出自老師之口的“道”只能接受,必然扼殺學生個性、靈性、思維,扼殺學生創造才華。在課程改革的新背景下,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求教師樹立一種民主平等的觀念,要求教師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說教者和評判者的角色。為此,教師要改變過去高高在上、端起架子、板著面孔上課的不良習慣,而應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議論,力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親切感,進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主動參與課堂、參與教學,這樣在平等和諧的良好教學氛圍中,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相互交流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表現自我和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激發,個性得到了發展。

總之,在現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普遍關注的問題,只要我們善于摸索、總結,就會找到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教育的目標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