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之我見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甘溪鎮大嶺完小 任茂清
發布時間:2013-08-23 10:56: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中指出“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可見,語感是當今語文教學的熱點話題,這也是由語感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所決定的。但遺憾的是,至今語感的重要性尚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偏重知識傳授,輕視語感培養,造成了語文教學的高耗低能。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語感培養,并取得良好效果呢?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1.重視教師范讀。教師范讀時的語氣、語調、表情、體態,給學生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可以直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體會到文章的精髓。教師通過有感情的范讀,并輔以適當的表情,能更生動地表達課文內容,從而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教師的范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語言的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進而培養他們的語感。
2.重視學生的朗讀。《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學生的默讀、自讀、自悟和朗讀,培養語感,把理解語言與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意蘊的敏銳的感知力。
此外,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怎樣的語言適宜培養怎樣的語感。一般說來,構成畫面的語言適宜培養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豐富的語言適宜培養意蘊感,對話、獨白式的語言適宜培養情趣感。還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培養學生將作品中的語言文字化為自己的言談、自己的寫作詞匯。
二 、揣摩品味促進語感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感能力歸根結底是認識個體在長期對各種言語作品反復揣摩的過程中習得的,教師不要越俎代庖、一講到底,而應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文本揣摩,積極投入到情感的體會感悟當中。
2.調動學生形象思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尤其是低段學生,理解事物往往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必須與具體的形象聯系起來,所以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順著文章的內容合理展開聯想,憑借想象使具體事物在腦中重現,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形象變成具體的形象,觸景生情,浮想聯翩,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進入多彩的世界,感悟課文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
3.聯系生活實際。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有了這種準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就無所謂語感的培養。
三、積累語言發展語感
語言敏銳感受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積累語言,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語言材料,才能“物為我用”。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讀是積累語言的最好方法。通過讀積累起來的語言材料,不是靜止、孤立的,而是處于一定的語境之中,讀得多了,“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多讀、熟讀,有助于感受語言的形象美,有助于積累正確的理解語言材料,運用時得心應手,意到筆隨。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詩文,更應讓學生熟讀成誦。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都較強,表現為想象力豐富,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把握比較準確。因此,閱讀教學中,可讓學生廣泛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閱讀量的不足。此外,電腦、電視、廣播、社會交際、課外活動等都是閱讀的渠道,對提高語言水平,發展思維的靈活性、準確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日積月累,會讓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逐步養成自己的語感,感悟出語言規律和意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乃至人文素養有較大的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真正重視各種訓練,并采取切實的步驟和方法 使之落到實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提高學生的語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