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與高一英語的有效銜接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天明中學 梁 娜
發布時間:2013-08-23 14:48: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眾所周知,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過渡階段,容易產生兩極分化,怎樣才能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初中向高中英語的過渡呢?接下來我就這一話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英語教師當然也不例外。高一仍然被認為是英語的入門階段,高一年級英語成績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學習方法與新的教學內容不相適應。高一學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學習方法單一,加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越學越困難,以致最終喪失信心。因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聽課、學會做筆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學慣。
剛剛進校的高一學生,師生間都很陌生,老師應與學生多接觸,常談心,加強相互間的了解,及時了解教學信息反饋,調整教學計劃與教法,同時,還要幫助他們認識到,學習英語就要多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要靠自己經常反復實踐才能獲得。此外,還要幫助他們分析學習英語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他們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摸索和調整學法,從而形成一套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二、設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大量資料表明高一英語課的教學質量與效果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點,而是在于上課的藝術性。所以提高教師的藝術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每節課的前奏工作。一節課的開頭如同給一首歌定調一樣,它可以決定課堂節奏的快慢及教學效果。我利用每節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作值日報告,保證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內容是關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由自己任意選定,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創造一種學英語的氛圍,學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氣氛中開始學習。
2.熟讀教材,精心設計教法。每一單元的教學方法應根據各單元的特點,勤于思考,用心設計,盡力使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出新,以增強學生的新鮮感,調動他們學英語的積極性,如每一單元的 “Warming up ”這一環節的話題,大多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讓學生先談他們各自的觀點與看法,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最后老師來小結。
3.堅持閱讀課的整體教學。閱讀材料是語言的載體,集語音、詞匯、語法與文化內容于一體。可采用關鍵詞、提綱、問答題、圖表、聽錄音等多種方法。在學閱讀材料之前,進行限時閱讀,老師設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培養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準確把握課文大意的能力,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學生熟悉了閱讀材料內容的基礎上,講解語言要點并進行必要的語法歸納,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課文。高一學生在初三復習階段,老師側重英語講題,大量用漢語講課,高一開始用英語授課,學生很難適應,所以,要用簡單、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英語講課,逐漸使學生適應。
三、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方面,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思維領域里的一個勞動者和收獲者。訓練、測試,尤其是考試,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和復習功課的方法,要讓學生了解評分標準,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現,力爭全班都高分,讓他們感到有所收獲,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心理負擔才會減輕,主動性和獨立性才能增進。另一方面,可精心設計一些挫折,提供能使學生在知識上和思維上暴露缺陷、暴露弱點的機會,借此教育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是好事,能從中找到努力的方向。發現了問題及時去解決、努力去解決,那么出現的問題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進步;走過的曲折越多,經受的磨難越多,將來的本領就越大。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在學習上吃苦耐勞的品質,還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或考試)中,無論題的難度如何,都能鎮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發揮。
總之,初三階段的英語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以后順利完成高一乃至高二、高三的英語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教師要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努力創新教法。要保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容易適應高一英語學習,從而順利完成初高中英語教學的自然銜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