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實行教育改革以來,就十分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從根本上彌補現代教學的不足,也無法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游戲教學就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如何將游戲和課程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就成了當代教育者所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作為一門抽象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難度,因此,要使學生學好數學,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小學教學屬于啟蒙階段,培養學生的興趣關系到他們日后對此科目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研究表明,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和熱情,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高漲狀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的方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來確定,比如低年級的學生知識水平不高,但對故事有著特別的愛好,那么就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如老師問:花果山的猴子喜歡香蕉,孫悟空帶了15個大小一樣的香蕉準備分給5只小猴子,那么怎樣才可以分得公平呢?孫悟空很苦惱,誰來幫幫它。這時學生們都會積極活躍起來,想幫孫悟空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利用小故事來授課,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再對問題加以引導,就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學習能力,都是從問題的產生開始的,有了問題,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問題進行探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在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時,還能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主動思考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如何判斷平年閏年時,教師可以用挑戰性的話語說:“隨便給老師一個年份,老師就可以判斷出是平年還是閏年,不信你們來考考老師。”這樣必然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在學生提問的同時,可以加以指引,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特點,再告訴學生能被4整除的就是閏年。這樣就可以通過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

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動的操作可以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可以將數學的抽象問題具體化,給學生一個更直觀形象的概念,使枯燥乏味的教學變為生動靈活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問題,延伸對問題的思考,還可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根據認知規律,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課堂,激起他們對所學內容的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植樹問題時,可以總結出一個公式“距離/間隔+1=棵樹”。那么為什么還在要此基礎上加一呢?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無法用語言給學生建立形象的概念,那么就可以用木棍代替樹木,模擬場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弗賴登塔爾曾經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游戲也屬于情景教學中可借鑒的一個途徑,將數學問題運用到游戲中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在游戲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參與到了數學問題中去,這種方法也加強了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默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并對已經學習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和強化。比如一年級的加減運算,就可以使用卡片接力的游戲,把學生分成小組,由前面一個同學在卡片上寫出一個算式傳給下一個同學,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練習中。

教學過程的具體內容,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小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限,對抽象數學缺乏一定的認識。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用游戲來幫助學生,讓學生在進行學具操作時進行自我評價,養成邊操作邊總結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創新,在游戲中讓知識活起來,從而把小學數學教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