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變得靈活多樣,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使語文教學以嶄新的模式,開放的姿態,紛紛綻放在課堂之中,給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將圖像、文字、聲音等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聲情并茂、引人入勝,從多角度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在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中,多媒體已愈來愈凸現優勢,為教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教學中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相比多媒體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招架,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到處是殘垣斷壁的圓明園園景錄像,讓學生說說園中的景色怎樣,然后告訴學生,圓明園曾是我國的一座皇家園林,曾經被譽為萬園之園。你想知道它本來是怎樣的嗎?那你就去認真讀一讀《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都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文去尋找答案。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僅僅通過文字閱讀很難讓學生體會到長城的雄偉壯麗,我就借助多媒體,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長城的畫面。給他們創設了情境,使他們陶醉在長城的美景中,驚嘆于長城的雄偉壯麗,感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課文語句優美,意境超然。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呢?因為孩子們生活在農村,并沒有真正見過草原,對文中的描寫非常陌生,通過多媒體展現:在晴朗的天空下有一望無垠的碧綠草原、白色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套馬嬉戲的少年,配以悠揚婉轉的蒙古長調,加上豪邁奔放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美麗神奇的民族風情,學生心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求知欲大大增強。每堂課后,學生都津津樂道,可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優化語文情境、豐富語文意境、提高語文素養,還能激發興趣、開闊眼界、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在閱讀教學中有許多含義深刻、意味深長的詞句。學生必須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積累,在讀中去自主地、個性地理解和感悟。而多媒體往往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受,這只是一種外界刺激的結果,很難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學生可能“看得熱熱鬧鬧,讀得冷冷清清。”

因此,多媒體在課堂中的運用也存在負面作用,我們要盡量避免,做到恰當運用,發揮最大價值。

1.不要運用課件“作秀”。

許多老師在課件上大做文章,過分追求課件的數量,集中大量的圖像、聲音信息,造成無效信息的泛濫,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當適可而止,選而用之,反之,語文課也就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課。

2.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若一味使用課件,則會禁錮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生獨特的想象與體驗,也就無法讓學生的智慧得以發揮,無法享受感悟語言文字帶來的無限歡愉,所以教師不要把一切課堂教學都依賴于多媒體,更不能讓它代替教師的工作。

3.教師要對多媒體課件進行隨機調控和選擇。

課堂教學過程是千變萬化的,課件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上很難修改,而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下,卻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埋沒一些有創意的見解,這種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思維的發展。 因此教學時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實施課堂調控,要根據課堂的進展情況選擇、調節課件。

總之,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發揮它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使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也不能失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左右我們的教學。多媒體貴在恰當運用、合理開發,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