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即思想,語文即生活,語文伴隨著人的一生,學好語文,終身受益。然而,要想學好語文,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是不行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結合而成的一種穩定的能力。俗語說:習慣成自然。對于現在的農村學生,結合他們的生長環境,如何對他們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是我們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就這一問題,筆者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之一,它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為:“書”、“書契”,到了漢代才有了“漢字”一詞,用于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

因此,從語文學科的角度來說,寫字是語文學科的基礎,那么如何練習學生的習字能力,就應在每節課的板書上多下工夫,從漢字的筆順、結構、神韻三個方面給學生做好良好的榜樣和示范。讓學生在自己書寫的同時,按照漢字的正確書寫順序書寫,并在自我提升的同時,感受字跡本身的美感。

在寫好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而對于日記的要求,就應降低一些,不提過多的要求,只要學生堅持,就一定會有大的收獲。允許學生發泄情緒、談論各種社會現象。并允許學生將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某種方式供其他人閱讀。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相信持之以恒的堅持定會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進步。

二、養成積累的習慣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到:“俱收并蓄,待用無遺”。宋代蘇軾也在《雜說》中說到:“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從我國古人很多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積累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

現在課文中安排的積累內容,大多數安排在單元的練習中,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基本把積累變成了一個抄寫與閱讀的過程,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采用了與課文同步訓練的方法,一方面把學習過的內容進行積累;另一方面是指把練習中要積累的內容安排在相應的課文中去學習,去體會。

1.積累字詞,積累詩詞。

在每節課堂上,我都會要求學生對每一篇新課文中的字詞進行識記和釋義;同時要求學生對同一類的字詞進行歸類。每天要求學生積累一個成語、俗語、諺語,古代詩詞名篇、名句。與此同時,我會把每一個需要在本節課上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總結,再進行相關知識的擴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也便于知識的運用。

2.積累學法。

在每種文體的講解中,對于問題的條理化思路分析,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語文學科的邏輯性,對不同文體養成不同的欣賞角度。在現代文的講解過程中,一般的講法是先讓學生復述其故事情節,然后師生共同按照情節去分析,共同進入角色,也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在文言文知識的講解中,我會給學生一個學習思路,讓學生以思路為出發點,自我學習。例如將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這文言文的五大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學習現代文的思路,去學習古文。

三、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語文的學習有賴于多閱讀名篇名著,讀多了視野就開闊了。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人生的意義,積累人的知識、智慧和情感。讀多了,自然就會比較,會鑒別,也就會有深入的理解。寫作文也就得心應手了。

半個世紀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所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所以說,好的習慣會引導語文教學走上一個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