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不要把學生當成教學的傾聽者和接受知識的容器,要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運用者,是學習的探究者,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都將得到激發,只有想盡辦法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才能培養學生的求知精神。

一、設置課堂余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的語文教材內容包羅萬象,很多課文都涉及到豐富的課外知識,但語文課不是科學知識課,其重在以教材為例,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不適合在課堂上對課外知識進行過多地講解,但教師可以借助教材這一特點,把握好時機,在教學之余提出與課文中相關聯的課外問題,即“課堂余問”,鼓勵學生課后通過多種途徑去解決心中的疑問。教師的課堂余問提得好,方式恰當, 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時機引導,是培養學生求知精神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成才的起點,是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皮亞杰也曾說過:“……所有智者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在教學中只有盡量給學生提供各種有趣的材料,采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具、學具,組織生動活潑、簡單易行的活動,同時采用豐富多彩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培養課堂傾聽習慣,交流中互相學習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是相互探討交流的過程,從同伴的發言中,學生可以聽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見解,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因此,這不但是求知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求知動力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認真傾聽的榜樣,還要注意指導學生學習傾聽別人的發言,從別人的發言中獲得新知。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最好是把發現問題的機會交給學生自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聽學生的發言,遇到說得特別好的學生,適時地讓學生評價一下“他哪里說得好”,以此促進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他能說得好”,以此事實讓學生體會到,認真聽講,善于思考,再加上課外閱讀,就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人,一個聰明的人。

四、從興趣中培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課外知識

語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校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無疑是針對目前小學生積累明顯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指明的一條出路。我們不應當把學生局限在課堂自我封閉,要趁改革之機改變觀念,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著眼于學生的長遠利益,要注意做好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工作,教他們如何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比如提倡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掌握科學方法,可推薦《十萬個為什么》、《我么愛科學》、《兒童百科全書》等書籍,也可以為學生推薦成語故事或某一名作家的作品,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五、實踐中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學習有著廣泛的母語社會背景,教師應堅持大語文教學觀,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進行識字,培養其收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積累詞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并能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主要是學生能夠在別人的幫助下,從報紙、廣播、電視、書籍等媒體中獲取信息。

六、結合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勤于觀察、思考

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妥善地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和課外閱讀去尋找答案,并以學生的質疑為突破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和靈感,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勤于觀察,不斷發現生活中的新問題,樹立勇于質疑,不斷求知的精神。

七、鼓勵質疑,提高辨析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是不能啟發學生提問,學生不會質疑,不會問為什么,不會解疑,即使教學手段再先進,形式再新穎,也難免走入灌輸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因此,要啟發學生多思善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培養學生求知欲的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延續性,才能激發學生在課后開展后續探究活動,教會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