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式,是教學過程中比較科學的、常用的教學方式。那么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呢?下面談一談我在實踐中的一點體會。

一、明確合作學習的實質

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是學生座位排列由過去的秧田式變為合圍而坐,便于分組合作。但有的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少之又少,經常只是一句“下面請大家合作學習”或“請小組討論”,孩子們并沒有學會怎樣合作。如有位教師教完一篇童話后,請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課本。5、6分鐘過去了,有三個小組還無法開始表演,原來他們正為角色的分配爭執不休。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容易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加上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能夠發揮主導作用,未能及時提醒和指導每個組的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使學生的交流合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發揮合作學習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優勢,以達到理想的預期目的。同時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給學生獨立思考、學習、探究的時間,讓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與組員切磋探究、交流、解決問題。所以只要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就能避免合作學習時“浮”、“泛”的現象。

二、科學建立學習小組

教師要先分組,再分工,如每個小組有組長、操作員、記錄員和匯報員。分工之后就要分配學習任務,即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么,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么。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極積性,啟發學生善于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應當完成的任務,以引導討論順利、有效地進行,以免形成“優等生”挑大梁,“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中應處理好組內優等生與學困生的關系,在劃分小組時要牢牢地把握“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便于小組內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三、合理引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習小組中的每個成員明確在小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組合作學習前給出小組的學習目標,目標中不僅要求這個小組能完成某個任務,還要求全體小組成員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合作,共同進步,從而使小組成員不僅自己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還能盡力幫助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取得成功。

其次,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時間。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作為保證,那么小組討論,只能是組內優等生的“一言堂”,會剝奪大部分學生思考的時間,使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受挫,使合作學習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實效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大部分學生足夠的思考、合作的時間,重視生生互動,使他們有機會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這樣一來,由于主體性得到彰顯,學生自然會產生求知的欲望,會將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總之,只有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才能保證合作的質量。

四、加強對學習小組的全程管理與評價

校有校風,班有班風,一個集體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就能形成良性循環。一個學習小組也是一個小集體,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應該幫助學習小組加強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動力。而實現這點關鍵就是教師的評價,并且是有系統的、延續性的評價。我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確立好學習小組后,便與學生約定以某種固定的方式記錄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一個星期或一個月進行一次評比,評出優勝組,這種激勵方式對小組合作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總之,小學生合作學習的培養應該在正確的合作學習觀念的指引下貫穿于課堂內外,貫穿于整個大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時刻處于團結合作學習的氛圍當中,學會在學習生活當中相互合作,共同促進。然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要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真抓實干的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不斷地鍛煉學生,讓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從不同思想的交流中,汲取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