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新課改,談數學作業的有效性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大柳塔鎮第二小學 王利軍
發布時間:2013-08-22 17:47: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長期以來,面對數學如海量般的作業壓力,如高山般的作業難度,作業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失去了應有的育人功能、評鑒功能和發展功能。而研讀新課改后,如何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功能,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就成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攻關的難題。本人結合自身教育實踐,對數學作業的有效性進行一些探討,望同仁指正。
一、有效的作業,首先應體現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啟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可使人的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因此作業設計要關注作業內容與形式的趣味性,力求學生在充滿愉悅的情趣中,做得輕松、做得主動。
1.改變作業形式。
例如,教學《年、月、日》后,對于這一空洞的時間概念,如何在作業中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尤其是年、月、日三者的關系,更是學生易出問題的地方。對此,我讓每位學生回家,認真觀察自己家的日歷,看看日歷上年、月、日是如何體現各自之間的關系,并記錄自己的看法,作為作業交給老師。這樣的作業形式,學生特別喜歡,沒有以前的幾個小時不停書寫計算的作業壓力;另一方面,從作業的內容上,能體現每一個學生對年、月、日的認識,并很輕易地就能看出學生的問題,也方便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和指正。
2.豐富作業類型。
傳統的數學作業,無非就是題海或者超越本年齡段的計算習題,這只會讓學生越來越懼怕、排斥,甚至對數學這門課反感。對此,我們可以從作業的類型上進行突破,可以是口頭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剪報、調查實驗、數學日記等等。
二、有效作業更應體現自主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先摸清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幾個不同層次的組,再用“作業超市”的形式建立作業庫,讓不同組的學生像逛超市一樣,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喜好自主選擇作業的層次和數量。
例如:學完了“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后,可設計這樣三個層次的作業。
基本題: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綜合題:選擇教室里的一個長方形物體,量一量并算出其周長和面積。
發展題:丈量學校長方形籃球場的邊長,并計算出其周長和面積,學校要對其進行改造,四周增加觀眾席,寬增加12米,并把新增的這塊鋪上草坪,草坪的面積有多大?
三、有效作業應體現合作性
合作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而新課程的生成性和建構性,決定了學生將面臨更多的探究性作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合作。另一方面,課程的開放性,所涉及的大量內容也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而需要與他人協同合作完成,在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廣泛地交流互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后,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討論:①這些數字各有哪些約數?②它們的約數有什么特點呢?③按約數的特點,你認為可以把這些數分成幾類?怎樣分類合適呢?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學生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質數、合數的概念,更明晰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四、有效作業應體現開放性
數學在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必須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出開放性,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標新立異,大膽創新,使學生在“思”中解題,在“創”中做題。
開放性的習題由于答案的不確定性、不唯一性,能體現出每一位學生自己的思維特點,也更容易調動其積極性,從而實現作業的有效性。如,計算“25×36”。請學生想一想有多少種算法?哪一種算法最快?并說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算法及其理由。隨后,在下一節課上,我引導學生展開互評和自評:你認為哪些做法簡便、合理,值得我們學習?哪些做法不太好,不好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你覺得自己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等等。這樣的作業不但從形式上體現出了開放性,并從作業的反饋評價中,也看到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而作業的有效性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
綜上所述,設計作業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變單一知識訓練為知、能、行的綜合訓練,要充分體現作業的趣味性、自主性、實踐性、合作性和開放性,從而切實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