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語文素養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僅僅依靠12冊語文書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教師必須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的、長期的任務。

師生共讀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下面是我在班里開展共讀一本書的大膽嘗試:《夏洛的網》是一部適合家長、老師和孩子共同閱讀的長篇小說,更是一本全世界兒童應該讀的好書。我將這本書的閱讀分成三個階段:1.推介與導讀階段。導讀課,我采用圖畫的方式,讓學生根據插圖猜猜故事情節,然后再讀一讀相關文字,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2.學生自主閱讀。接下來是一個月的閱讀時間,我讓學生采用持續默讀和朗讀的方式。默讀的任務每天在家里完成,我會根據當天的作業量布置相關的閱讀章節;朗讀的時間通常都會安排在早讀和課堂上。在學生默讀時我鼓勵和引導學生把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劃出來并在書上寫出自己的感受。3.班級讀書會。

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難度的加深,每日家庭作業和課外輔導班作業量的逐漸增多,課外閱讀占用了很多時間,有一部分學生就開始舍棄讀書時間。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從讀書中獲取了什么。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就是最關鍵的問題。好的讀書方法不僅能提高讀書的有效性,更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針對這些問題,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指導的:

1.讀與思相結合。開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無化”是無益的。只有邊讀邊想,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不斷地在重點詞、句、段上圈點批注,抓住重點詞、句、段去理解,再聯系上下文去理解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意思。只有讀與思結合才能收到好的讀書效果。

《三國演義》是我們班共讀書目之一,我要求學生每天讀一章節并在書上進行簡單的批注,然后抽出一些時間在全班對所閱讀的章節進行簡單的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談他們的所得,可是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每次交流的時候教室里都是鴉雀無聲。后來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我了解到,這種故事性極強,又以歷史背景為前提的書籍不知道批注從何寫起,用學生的原話說“這個章節剛出現一個人物,這個章節的故事還沒結束就可能在一次戰役中死去了,不停地出現新人,故事內容都搞不清”。原來學生不知道哪些地方該寫,哪些地方不值得寫,不知道寫什么好。盡管在課堂上掌握了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可是在課外他們面對的閱讀內容卻截然不同。課文簡短,內容較課外書籍來說也比較簡單,面對這本《三國演義》學生一時間無從下手。

找到問題以后,我就開始想辦法引導學生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用到課外閱讀中。要想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榜樣的作用就特別重要,我每天潛心閱讀,把自己的心得寫在書上,然后在課堂上告訴學生老師寫了什么。按照這樣的辦法,我帶領學生交流了三個章節,接下來再讀每個章節之前我都給學生出示一些比較有思考性的問題,供學生參考,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后面的交流中,學生的見解甚至超越了我的理解。

2.讀與寫相結合。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和寫作范例,從讀到寫,由仿到創,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有效途徑。為了養成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鞏固課外閱讀成果,寫讀書筆記是個好辦法。寫讀書筆記不求千篇一律,如學生可以摘錄精彩詞語,為作文積累詞匯;可以概括故事大意,歸納寫作特點,培養概括能力;還可以從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不必面面俱到,應該重點突出、講究實效。不知不覺,學生在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同時,不但積累了許多寫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寫作水平。

總之,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當我們陪著學生解決了閱讀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時,學生必然會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