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為我們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與困惑,而新課標并不是解決所有教育教學問題的“萬能鑰匙”,很多問題的答案仍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下面我將從教師角色、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等方面談談語文教學中對踐行課改理念的一些思考。

一、教師要注重轉化教師角色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教師要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不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甚至要把講臺讓給學生,只是在學生思維的間歇處、迷惘處,給予及時點撥。在學習上,成為學生的朋友;在生活中,成為學生的知己。在教學中,要努力尋找自己的童心、與孩子同唱、同跳、同悲、同喜。這樣一來,孩子也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朋友,當作自己的知己,就會很愿意和老師交往,向老師傾訴他們的內心,讓老師和他們同享生日的快樂,甚至把老師當作他們的父母撒嬌。

二 、教師要深入轉變備課方式

新理念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多地是備學生。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積極主動探究學習。要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服務,簡化繁瑣的書寫和機械的環節設計,強化思維的過程,創新的設計和教學反思、解放思想、摒棄形式主義的做法。如實施“活頁教案”、“電腦備課”、 “集體備課”等,這種備課方式可以為老師們節約時間,使之有充分的時間鉆研教材、設計教法。

三、教師要切實轉變授課方式

傳統教學認為學生只有在班級里,面對黑板,在教師的講解下,才能獲得知識,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學校才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新課程引領我們拓寬學習的新渠道,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在生活中學知識,如:看一看——走出課堂,到實地去察看一下;問一問——到當事人(或相關人員)那里去詢問,了解一下;查一查——通過調查、考證的方式對課文所反映的人、事、物、景等進行核實;試一試——親身經歷一下某種感受或體驗;做一做——親自測量一下,親自規劃一下,親自演示一下,親自組織一下……使課堂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教師必須轉變課堂教學組織理念

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什么、怎樣學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原來的以教師提出問題為主,轉向以學生提出問題為主;由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去學,轉向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在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緒生活和愉快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五、教師要切實改變作業布置方式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導向,作業練習陷入機械繁瑣、單調封閉的誤區,學生們在死記硬背、機械抄寫的過程中,應試能力提高了,可學習的熱情卻降低了。因此,教師必須要打開作業設計的開闊思路。可以根據兒童的心理,設計趣味性作業;根據所學教材,設計操作性作業;根據學生生活,設計體驗性作業;根據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等等。把實踐的作業增多些,寫的作業減少點,這樣一來,五花八門,充滿個性的作業將會真真實實地改變學生的面貌。

六、教師要注重改變評價方式

新課程注重過程評價。評價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能力。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因此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如課堂上一句“謝謝”都可以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一次熱情的握手,能讓孩子感到自尊;一次親切的撫摸,給了孩子真誠的鼓勵。有時,甚至連教師的體態語言都能參與評價。

當然,課程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發現、總結。路漫漫其修遠兮,只要我們心存改革之夢,勇于實踐、求索,就一定會讓課改之花開遍每一節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