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有效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要想提高學生“聽”、“說”、“寫”的能力,應該首先提高他們“讀”的能力。本文從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方法等入手,探索優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與策略,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一、阻礙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因素

1.閱讀材料缺乏。

現行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材料較少,課外補充材料也很有限,學生能接觸的閱讀材料基本上是教材和試卷中的習題。只讀懂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搜集相關的閱讀材料擴充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

2.閱讀教學活動單一。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聽說輕閱讀的比較多,在詞匯和對話教學中缺少對閱讀內容的提前滲透。同時,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只是一味地運用“教單詞——讀課文——回答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在講述單詞和短語時,也只介紹它的固定搭配、習慣用法,或者給出幾個例句。這種枯燥的方法不僅使小學生失去了對閱讀的興趣,也阻礙了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3.學生的閱讀方法不當。

(1)逐字逐句地閱讀。逐字逐句理解式的閱讀方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不但減緩了閱讀速度,而且使整體理解變得更加困難。學生常有這種體會,把一個詞組分拆開來,每個詞的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這些詞組組裝起來,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忽視了培養根據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有的學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詞或陌生詞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這看起來好像很認真很勤奮,其實這是一種“勤奮”的“懶漢”做法。因為他用手的動作代替了腦的思考。

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索

1.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指導學生選擇閱讀的語篇。小學生年齡小,英語知識有限,用英語閱讀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 對此,在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前,建議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 選擇一些趣味的、幽默的、符合學生英語實際水平和年齡特征的材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借助多種媒體。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媒體手段,通過聲、色、畫等的刺激,讓學生通過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他們主動閱讀,進而喚醒學生情感以及內在的求知欲。

2.完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采用恰當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些工作包括:設置情境,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讀的需要,帶著目的去讀;善用圖片,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的課文插圖,它們是一種潛在的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概括,是一篇文章主題意義的直觀表現。因此,觀察課文插圖,展開想象,進行看圖說話,能很快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多樣的閱讀形式,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猜測詞義,“猜”類活動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與所猜的內容存在一定的信息差,要求學生利用上下文的含義、句子的語境或句法結構來猜測詞義。學生在嘗試用英語思維去猜的過程中,既收獲了新的知識,又獲得了找出答案的成就感。其次讀活課文,即精讀,精讀課文是一節課中最關鍵的環節,不僅要讀通課文,還要讀懂課文;不僅要理清課文的主要脈絡,還要對語言、句式、篇章結構進行系統學習。再次表演,即活讀,在精讀課文后,為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小組可進行“表演+朗讀”,再次深入課文。通過表演來直觀表現課文的內容,把課文讀活,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

3.讀后練習鞏固,注重實效。

學生在理解教材后,為了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防止遺忘,需要做多種形式的訓練,使知識在記憶中的痕跡得到強化,形成牢固的聯系,這是檢驗學生閱讀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采用聽、說、寫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質量進行反饋。

4.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

閱讀需要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在短時間內,學生只能匆匆忙忙尋找只字片語作答,表面上活躍了課堂氣氛,實際上是走進了膚淺的一問一答的圈子中。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讓他們深入思考,獨立解決困難。

只要我們教師明確閱讀教學的任務和目標,持之以恒,注意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采用恰當的閱讀教學策略和閱讀模式,閱讀教學的效果就會不斷提高,小學生的英語閱讀潛能就會得到充分挖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