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難易乎?”有,確實有難易之分,但難的是沒有把事情處理好,如果把紛繁復雜的事科學處理,那么萬事就變得容易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多少年來我們的作文教學還不夠“巧”,特別是命題作文。有很多學生一到上作文課就頭疼,試想,如果學生對命題作文反感,那他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言不由衷,甚至東拉西扯、胡編亂造,像是完成任務一樣,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一定不會是好文章。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討厭寫作文,出現上述頭疼現象。

那么,怎樣給作文命題呢?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讓他們見到題目后就很快地聯想出與題目有關的材料,就感覺有必要盡快地把心中的話寫出來,像寫日記一樣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流露出內心的真情,他們就能在寫作時懷著極大的熱情,就不會為一時不能把思想表達清楚而煩惱,從而加倍的重視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樣寫出的文章與裝腔作勢、華而不實的文章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教師在作文命題時,首先要想一想所出的題目能否喚起學生的真情實感。

寫作文不僅要先想一個好的題目,還要準備好的材料,最后根據材料進行寫作。所謂“材料”就是我們從生活中搜集、攝取,為寫文章服務的一系列事實和論據。如我們讀的文章有寫人的、記事的、狀物和寫景的,還有我們平時聽到的,所有這些人、事、物都是文章的材料。材料來源于生活,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各類人物,遇到的各種事,都可以成為寫作時的直接材料,而讀過的書籍、文章等則是我們寫作時的間接材料。只要我們平時能事事留心,眼勤、手勤,注意搜集、記錄各種材料,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它就會成為你寫作的“材料庫”。

積累的材料多了,并不等于文章,還要靠題目來選擇。材料就像一堆衣服,題目就像買衣服的人,哪件合身就買哪件,哪件穿起來漂亮,就買哪件。題目還像一條袋子,有什么樣的袋子就裝什么樣的東西。如果是一條布袋,那么就裝米面,倘若是一條網織的間隙很大的袋子,那么只能裝西瓜之類的。所以說,文章材料和題目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合適的材料,題目就沒有表達的憑借。沒有題目,只有一大堆材料,依然不能成為文章。由此看來,平時的積累是最為重要的,把積累下來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反復提煉,合理布局,巧妙布局,就成了文章。

倘若首先命題,那么作文題要引起學生的聯想。老師一出題目,學生就能想到很廣闊的領域,而不是將學生的思路局限于局部。像“說美”這個題目就給作者一個廣闊的聯想空間,外表美、心靈美、語言美……甚至有的學生想到外表丑,內在美。如煤,外表看起來十分丑陋,黑到了極點,沒人想碰它。可是,當人們坐在熾熱的火爐旁邊時,當人們睡在溫暖的臥室時,當工廠里鋼花四濺,成果累累時,人們又會想到什么呢?豬外表看起來丑,人們都不喜歡它,不是有句歇后語叫“老母豬逛花園——尋得挨揍”嗎?可是你看那喂豬婆婆卻常常撫摸它,嘴里還念念有詞:“我的福神奶奶呀,下次生出十個八個豬崽,我給你披紅掛彩,上佳肴。”由此看來:美在于無私奉獻,當你對人類有所貢獻,那么即使外表很丑,但卻比外表美更美!所以,出題時盡量出學生樂于接受、易于聯想的題目。

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心”就是一種興趣,只要有興趣,世上就沒有難事存在了。寫文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只有用真情實感寫的文章,才有可能是好文章。而作文作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命題和材料更應該實事求是,靈活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