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師愛”激發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博望鎮陳邸小學 雍菊英
發布時間:2013-08-21 10:48: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農村小學從教十三年的經歷,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這些留守兒童大部分由爺爺奶奶照顧,有的甚至寄養在遠房親戚家中。大部分看護人年齡大、文化素質差,對于孩子疏于管教,要么放任自流、任其發展,要么溺愛;對于孩子的學習從來不管不問,只管孩子的吃飽穿暖。長此以往,這些孩子身上便出現了一些問題: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和同學不能友好相處;學習上懶惰,不愛動腦筋,經常性拖拉作業,學習成績難以提高;不關心集體,對班級榮譽很漠然;個人品質方面,愛撒謊,喜歡惡作劇,甚至有偷竊的毛病。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便很容易成為學困生或問題學生。這些孩子的問題,僅僅是因為愛的缺失造成的嗎?我認為,缺乏自信心是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為學困生、問題學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下面結合我的工作經歷,就如何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信心,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關愛是拉近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培育學生自信心萌芽的養料
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心里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親情離散的孤獨感。愛是這些留守兒童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教師如果能給學生多一些關愛,讓這些缺失了父母呵護的孩子得到母愛般的師愛,無異于沙漠中的行走者遇到了綠洲。生活中,關注這些孩子;學習中,關心這些孩子,多給他們一些表現的機會。師愛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愛可以讓學生克服膽怯,有敢于表達的自信心。
二、耐心對待,寬容錯誤是促進學生自信心產生的根本途徑
對于小學生來說,犯錯誤是經常性的,特別是留守兒童。同樣的錯誤這些孩子往往是反復出現。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幾乎是所有小學教師的美好愿望。其實,作為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心理階段特征決定了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再加上這些留守兒童平時缺少父母的引導,屢教不改的現象就很自然出現了。面對留守兒童,教師應該擺正心態,耐心地對待他們所犯的錯誤,允許他們犯錯誤,并且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那些不斷犯錯誤的留守兒童不喪失自信心。
三、教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是學生自信心迅速建立的催化劑
教育專家曾說過:賞識和贊揚是教師給予學生最豐富的營養品。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和父母長期缺乏交流,很少得到父母的贊揚。老師的贊揚對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來說,就如同給春天里的小樹送去了陽光和雨露,給炎炎烈日下的長途跋涉者送去了涼傘和甘泉。所以,當這些留守兒童身上有了一點點的閃光點,教師絕不要吝嗇自己的贊揚。哪怕是今天的作業全錯了,但學生的字寫得很清楚,你在指導作業改錯時,不妨真誠地告訴他字寫得很清楚。你會驚奇地發現,他作業的錯誤會越來越少,字也會更加的清楚漂亮。這就是肯定和贊揚讓孩子自信心樹立的結果。
四、正確指導,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愛,是學生自信心不斷成長的肥沃土壤
留守兒童的心理很脆弱,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僅靠教師的關心,他們的自信心是很難茁壯成長的。為此,教師必須做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聯系的紐帶。教師可以利用班會、主題隊會的活動,組織學生觀看各個行業人員工作時的情景資料,特別是建筑工人、清潔工、送水工等底層勞動人民的工作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外出工作的辛苦、感受到爺爺奶奶養育自己的不易。但他們從不喊苦喊累,都是源于對自己孩子的愛,只不過大部分家長由于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經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明白,其實自己并不孤單,而是一直處于家人愛的呵護之中。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回報愛。每當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及中秋節這樣特殊的節日,教師要提醒孩子們給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一個電話道一聲辛苦,幫年邁的爺爺奶奶做一次家務、洗一次腳并真誠地說一聲謝謝。組織這種活動的目的在于縮短留守兒童與家長之間的心靈距離,讓學生的自信心在師愛、父愛、母愛的共同呵護下茁壯成長。
愛是所有孩子健康快樂、積極陽光的源泉。面對留守兒童,教師只要多一點點愛,自信而燦爛的笑容必定會展現在他們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