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昆山中學 邢東艷
發布時間:2013-07-17 17:16: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教學強調情感,文中泄瀉奔騰的感情激流,讓人感悟著字里行間跳動的感情脈搏。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應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寓情于教,達到知識的傳授與情感陶冶渾然一體。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每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他們大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或間接的體現,我們要探課文的“意”必須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如,我在教《秋天》一課時,采用了圖畫再現美、音樂渲染美的方法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具體形象。當我把放大《秋天》的彩圖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教室里響起一片贊嘆之聲:“多美呀!”“太美了!”圖中蔚藍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黃的稻子、明鏡般的湖水、正在落葉的梧桐,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場景,無不充滿詩情畫意,讓人賞心悅目。同時播放音樂,讓學生們在輕快的古箏獨奏、高山流水聲中看畫面,想象自己來到畫中,成了畫中的一員。同學們情緒高漲,爭著發言。顯然,學生好像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時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通過多讀,體驗情感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見品味語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心理的溝通。
1.品讀課文,體驗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透過語言文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注意與表情達意有直接關系的語氣、語調、停頓、重音和節奏等,要幫助學生根據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定好朗讀基調,或激昂悲壯、或凄涼深沉、或清新明快,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心靈呼喚的同聲,才能體味到文章的豐富情感。
2.誦讀課文,體驗情感。“動聲曰吟,常言曰詠。”吟也就是朗誦,不但能博聞強記,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
三、以情作文,再現情感
一篇佳作不僅內容充實、語言流暢,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間跳動著作者的真情。親情和友情是兩個永恒的主題,它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而且從寫作中感悟親情,識別友情。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我篤信這一點,所以在寫作中非常重視關于親情的寫作訓練。寫作之前一般都要進行點撥。有一次訓練時,我給大家讀了懷念父親的一篇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這是追憶已故父親的一篇紀念性文章,讀完,我動情地對學生說,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因為在我的雙親中間,只剩下母親了,感覺親情的珍貴,母親在家里,身體不是很好,但牽掛最多的還是女兒在工作上的奔波,我看到同學眼里滴下了晶瑩的淚珠。趁熱打鐵,又給大家讀了一篇《誰能讀懂我心中的痛悔》一文,內容是文中的我不能諒解父親而離家出走,后來我被蛇咬傷,父親背我走了幾里路,到家父親把蛇咬的毒汁用嘴吸出,毒蛇奪去了父親的生命,父親走進黑暗的那一天也是文中的我淚流成河的那一天。讀后,我感傷地說:“是啊,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人與人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鴻溝不能填平,在至愛的親人面前,又有什么不可以原諒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幾篇典型的回憶親情的文章在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一改往日留下作文題后咬筆、皺眉、翻這翻那的習慣大家紛紛動筆,靜悄悄的教室,沙沙的寫字聲,我感覺愉快極了。有學生在作文結尾寫了這樣一段話:“如果老師不讓我們寫這篇作文,如果沒有她作文前的那一番點撥,我還一直以為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無需不安,無需報答,然而現在我明白了。”在作文教學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樹立了科學的人生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種情音。語文教學如果注重情感教育,就會像一個人的脈搏正常跳動一樣,顯示出勃勃生機。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昆山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