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實踐性的語文課外作業
作者:江蘇省大豐市實驗小學 焦 勇
發布時間:2013-07-17 16:57: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段話精辟地闡述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揭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指出了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引領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而且要特別注重語文課外作業側重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所學的語文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故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現代教育人的我們,應該呼喚語文課外作業的變革,全面實施更多具有實踐性意義的語文課外作業。
一、形式多樣化
在實施實踐性語文課外作業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杜絕出現讓學生感到枯燥的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的現象。在進行課外作業設計時,我們應根據課外練習的目標,結合學生個體特點及家庭、社會環境等具體情況,變換多種形式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多留出時間,放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實踐中體驗、學習、積累。
例如可以結合課堂學習創設激起學生探究興趣,綜合運用知識的主題。通過學生走訪調查、走進圖書館及上網搜索、寫調查報告、辦專題小報、創作、童話、漫畫、開展專題會場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領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更多知識,鍛煉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培養面向現實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
二、整合多門學科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的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因此,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和其他學科關系密切且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應該本著大語文的原則,注重整合各學科資源,引領學生在課外實踐作業中,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具體問題,不僅能提升語文素養,還能提升各學科的實踐操作能力。
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涉及到很多課外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積累,在課堂學習中,就會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進行這類課文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后實踐作業時,運用信息技術知識,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相關的資料。如筆者在教學《麋鹿》一文時,引導學生在課后各展所能,搜集有關麋鹿的資料。在資料的搜集中,學生了解到了麋鹿生存的現狀、麋鹿的傳奇經歷等詳細資料。有了這樣的積累,有效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如筆者在教學《云雀的心愿》一文時,引導學生在課后運用數學知識,處理有關世界和我國森林資源的情況資料。在資料的處理中,學生自然了解到了森林資源的現狀、森林的作用等。
顯然,以上做法是注重了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數學、科學學科的整合,既為語文課堂學習做好積累和延伸,又滲透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創造性地實現語文學科等其他學科資源的整合,在實踐性的課外作業的完成中,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實施多樣評價
語文實踐作業的實施,不同于傳統的書面作業,可以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檢查和批改。為了加強了解學生語文實踐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除了應加強了解第一手信息外,我們還必須創新思維,結合具體情況,實施多種途徑的評價方法。
學生自評。當完成一項獨立性很強的實踐作業時,可以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權,充分信任學生,引領學生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進行自我評價作業情況。
小組互評。小組內進行互相評價,主要適用于合作性的實踐活動。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說名道姓,要求學生“說名道姓”。筆者把班級里分成了十二個實踐小組,各小組展開比賽,看哪個小組通過完成課后的實踐作業,能夠全面了解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當結果反饋時,可以引領學生根據互相了解的情況,展開小組內和各小組間評價。
家庭議評。如筆者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一篇習作時,要求學生對爸爸或者媽媽說“我愛你”,并把事情的過程整理成一篇文章。這種實踐活動,就可以建議實施家庭議評的方法。在家庭議評中,不僅可以讓老師準確掌握學生此次實踐作業的完成情況,還可以引領學生從家長的議評中,獲取信息,促進學生的提升。
在實施實踐性的語文課外作業中,我們應立足語文學科的本質,結合學生具體特點,創新思維,引領學生在廣闊的課外天地里,實現學以致用,真正扎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