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原則、策略與關系的探究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 郭潔芬
發布時間:2013-07-17 16:56: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在新課程背景下,尤其是在新課程邁進新的十年征程里,我們要思考的是初中歷史教學怎樣教才可以讓學生真正明智。同一個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往往既有著不因歷史變化而變化的解讀,也有著受時代背景影響需要與時俱進的解讀。因此,初中歷史教學絕不能故步自封,一方面讓學生喜歡上初中歷史學習,而不是機械地記憶與重復,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歷史事件的解構與建構中形成趨于智慧的認識。根據筆者的嘗試、探究與思考,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認真考慮。
一、界定兩個教學原則,確保初中歷史教學有章可循
有人說歷史教學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倒不是別的意思,而是想對歷史事件形成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解讀,就必須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來實施教學,而不是隨心所欲。因此,要想培養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學生,我們在教學時就必須掌握好如下一些原則,才能讓歷史成為照亮未來的明鏡。
一是客觀開放性原則。這一原則強調研究歷史事件不能囿于別人的認知,而應該看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解讀是否符合當下的價值體系,是否能讓學生在對此歷史事件的學習中獲得的認知,能夠遷移到對其它類似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當中去。
二是長遠發展原則。這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以生為本正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本,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我們更多的就是要關注學生的認識基礎,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以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向學生傳達科學、客觀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點。
二、注重兩個教學策略,確保初中歷史教學切實有效
教學論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種教學理念的實現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依靠教師的教學策略才能實現的。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筆者以為在注重以上兩個重要原則的基礎上,還需要注意如下一些實施策略:
首先是要平衡好考試評價與科學歷史觀形成的關系。客觀地講,作為今天的學校學習,不可能繞開考試評價這一關,用有些專家的話說“不注重應試,學生就過不了當下這一關”,但這位專家還提醒我們“不注意素質,學生將過不了未來的那一關”。顯然,這里所說的“素質”在初中歷史教學背景下,指的就是學生的科學歷史觀。
其次是要基于科學系統的歷史觀實施教學。歷史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歷史教學因而也就不能不考慮知識傳授過程中的系統性。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和自身對教學研究的經驗,我們發現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進行分類,還是從民俗、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我們都會發現任何一個領域中的歷史事件之間都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使得歷史發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系統性。但在教學中有時由于教材編排等需要,歷史知識之間往往會被人為地分開,造成了我們在教學時容易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的錯誤,從而使得學生無法在類似的歷史之間形成一以貫之的認識,也就造成了歷史教學的一些不足。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提出教學中要注意無論是從政治發展,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都要以相同的歷史觀看待類似的歷史事件。
在考慮這一教學策略時,一個很重要的注意點就是歷史教學擔負著幫學生獲得正確歷史知識,獲得正確歷史觀的任務,而這往往意味著歷史教學要更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來自于小說或故事中的經過藝術加工的歷史形象,從這個角度看,上一原則中引用的東漢末年曹操例子中也具有這樣的思維。而且,遵循這一原則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在于尊重學生原有的認知,利用巧妙的問題在教學目標與學生之間產生一種認知失衡,讓學生產生探究歷史規律的內驅力。
三、反思兩個教學關系,確保初中歷史教學向前發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兩個教學關系需要反思,這樣才能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更好地向前發展。一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歷史教學必須是基于歷史尋找未來社會發展規律的;二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教材是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載體。理順前一關系,歷史與未來才能更好地聯結,理順后一關系,學生才能與歷史之間更好地聯結。這兩個關系亦是歷史教學中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限于篇幅,拙作不再贅述。
以上是為筆者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一點探究性思考,不足之處還請同行們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