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愛就像蒲公英,雖然很輕很小很普通,但只要借助一點輕風,便可起飛去播種愛的希望,希望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我們扎根的地方留下愛的果實。”——這是蒲公英公益支教組織每個成員的心聲與愿望。

蒲公英公益支教組織是由中山大學青年志愿者服務協會于2007年12月組織成立的支教隊伍。經過多年的努力,這支隊伍已吸納了全國各個大學的支教愛好者多次去往各偏遠山區支教。他們的行動在農村學生中傳遞著快樂,傳遞著希望。

安康學院美術學專業學生郭洪燕于2012年加入其中,并在甘肅省天水市明山小學支教,她的經歷讓大家看到了人間真情,看到了夢想與希望。

支教一直都是郭洪燕的夢想,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夢想太過執著,太過持久,才讓她與支教有了深深的淵源。她說,自己堅持考大學,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源于“夢想”這個詞語的無窮力量。終于有一天,她了解了“蒲公英公益支教”—— 一個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公益組織,并認識了其中的隊員。她立刻決定加入其中,為山那邊渴望的幼小心靈奔走,于是她來到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山丹鄉明山村成了一名志愿者。郭洪燕用“近鄉情更怯”來形容那天火車行駛到天水市時自己內心的激動和興奮,顯然,她已經把支教的地方當成自己的家鄉,決心為小學生們送去自己所有的關愛。十幾個小時的車程,巍峨的高山也許阻擋了小學生去看看外面世界的腳步,卻沒有阻擋住支教志愿者去為他們送去希望的跋涉。“明山村是離縣城最遠的村落了,海拔在1500米,孩子們的課程因為上一個志愿者的離開無法正常進行,所以他們早早地等在了村口,”郭洪燕回憶著,“他們幫我拿行李,牽著我的手,都是一雙雙粗糙的小手,寫滿了生活的艱辛。”就這樣郭洪燕的支教生活開始了。

“中國夢-自己夢”—— 24個孩子24個夢想

郭洪燕認為山區的孩子并不像所有人經常想象的那樣,會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事實上,由于他們缺乏指引,不知道怎樣完成作業,不知道對課業要預習復習,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有夢想。由于缺少老師,他們的課程只能是上一節落一節,五年級的孩子都不會背誦26個英語字母。當郭洪燕問及他們有什么夢想時,孩子們都蒙了,無疑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邊遠山區的孩子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有人指引他們走上自己的夢想之路。于是郭洪燕教給孩子們的第一堂課便是要給自己一個夢。24個孩子24個夢想,這便是美好的開始。

郭洪燕在這里擔任五年級班主任,教五年級語文,三至六年級英語,每周還會上一節體育或美術、音樂。天暖和的時候她帶他們做操,天氣不好的話他們就在班里唱歌、畫畫。那段時間,他們都特別快樂,學生們進步特別大。他們從不知道什么是作業到能很好地完成,從單詞生字不會讀不會寫到很積極地準備聽寫。尤其讓郭洪燕記憶猶新的是班里一位同學,他智商低于普通兒童,以前都不怎么說話,但在郭洪燕的幫助下,他會背詩了。在班里舉行的演講比賽上他最后說了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這一句感動了郭洪燕和所有同學。

孩子們在一點點進步,壞習慣在一點點改正,甚至還會意外地給郭老師驚喜。一次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牛奶盒做成了一個個手工藝品,有錢包、書簽、賀卡、小車、筆筒、收納盒等,送給親愛的郭老師,他們親手做的很多東西其實他們都并未見過,全憑想象。音樂課上郭洪燕教孩子們唱《感恩的心》,字字句句唱的都是內心的話。郭洪燕說,和學生們生活在一起讓她覺得簡單快樂。他們經常等在她的窗前,喊她一起上學放學。

雖然明山小學校園是破舊的,教室也都是危房,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抵擋不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夢想的追逐。在郭洪燕的引領下,小學生們都有了夢想,但這些夢想的實現,他們卻要付出更多。可畢竟他們的內心不再是一片空白,有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支教老師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在心里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他們卻教會了所有人對這世界感恩,不管條件有多差,只要努力就能改變自己。

“心中的永恒”——孩子們的每一張笑臉

幸福是什么?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在郭洪燕的班里,有個特別的孩子張芳珍,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便離家出走了,父親的腿因車禍傷殘,現在她和奶奶、爸爸生活在一起。每天要翻過兩座山才能到學校,天還未亮便開始了上學的路程。郭洪燕利用周末作了一次家訪,親身經歷了芳珍的那條曲折、泥濘的上學路。但孩子的堅強、善良、燦爛的笑臉讓所有人都覺得她會快樂、健康地成長。

讓郭洪燕高興的是,在香港明宣會和當地教育局的資助下,孩子們搬離了危房教室。搬到了明亮寬敞的教室。冬天不再寒冷。廣州平恩慈善會給學校捐贈了40套新桌椅,這真的把孩子們高興壞了。他們終于可以告別凹凸不平的桌面。海豚公益圖書室和蒲公英公益支教組織建立了第一個邊遠山區圖書室,這是一扇打開世界之門的窗戶。郭洪燕說:“看到他們欣喜的眼神我知道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期末考試,郭洪燕和學生們一樣緊張,但結果卻令郭洪燕驚喜。一學期來她堅持單詞聽寫,課文背誦,最后孩子們還是有比較大的進步。此時的郭洪燕,和孩子們一樣開心、幸福。支教期滿了,離開那個溫暖的小山村時,郭洪燕有千萬個不舍。她辦公室的桌子上放滿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小禮物。最后一個夜晚,幾個淘氣的學生還拿酒為郭老師送行,這一幕,有感動,有無奈,有甜蜜。在暖暖的燈光下每一張笑臉都成為了郭洪燕心里的永恒。

現在雖然離開了那些孩子,但學生們還是會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他們的郭老師。郭洪燕說:“現在他們便是我最甜蜜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