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有幸赴重慶市有特色的學校進行學習考察。學習之旅雖短,卻給筆者帶來了很大的收獲。其間,參觀了楊家坪小學和江南小學,傾聽了這兩所學校領導關于學校特色建設的介紹,聆聽了重慶市教育評估院有關專家《關于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持續改進的專題報告》。這次考察給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富有個性的學校,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學校特色定位要契合學校的文化傳承與當地資源

學校特色的建設非一蹴而就。任何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中積累并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區別反映在學校文化的各個層面——物質、精神、制度、規劃、行為等,每個層面的內涵與外延都會因校而異,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因此,特色學校的建設只有契合學校自身與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才能不斷傳承與放大,才能形成鮮明的學校特色。反之,拋棄學校文化傳統,不斷變換、人為打造、突擊創新所謂的學校特色,最終將導致學校價值觀和方向感的失落以及學校歷史和文化記憶的遺忘,學校將不可避免地趨向平庸,學校特色也會逐步消解。處于不同地域的重慶市楊家坪小學、江南小學與筆者所在的江蘇省贛榆沙河鎮第二小學三所學校的成功經驗就是一個佐證。

重慶市江南小學和楊家坪小學校情相似,特色發展的思路也很相似。都是由學校傳統的特色項目,轉化、升華成照亮學校前行的文化之光,從而使學校完成脫胎換骨的變化。楊家坪小學一直重視書法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從書法興趣班到全校開展書法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果,學校逐步彰顯了鮮明的書法教育特色。江南小學的特色發展與楊家坪小學的思路雖然很相似,但不同之處在于該校原有國際象棋、足球、科技等好幾個特長項目,且這些項目都是少數精英學生的小圈子“游戲”,所以都不能稱之為學校特色。怎么從特色項目學校轉變為特色學校?江南小學的智囊們在苦苦思考和周密論證后,選擇了以國際象棋為突破口鍛造學校特色,其主要理由:一是學校做國際象棋20多年,已經形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學校特色項目;二是國際象棋是智力體操,適合普惠每一個孩子。江南小學以此定位學校特色,并由此全面展開特色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培養出了章鐘、黃茜兩位國際象棋特級大師。

江蘇省贛榆縣沙河鎮第二小學地處偏遠的農村,老師、學生均來自農村,對民風、民俗、生活用具、農耕用具非常熟悉,這些資源為學校定位特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十幾年的“農家文化”的建構中,我們先是在校園內建造了“農家故院”,組建“農家博物館”,成立了“農娃樂體驗社團”等,還開發了校本教材《農家》,將農家文化切實融入到各科的教育教學之中,進一步做大做強了農家文化。目前,我校辦學特色在省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力。2009年,央視少兒頻道欄目對我校特色做了專題報道, 2011年被評為“連云港市農家文化校本課程基地”,我校開發的校本教材《農家》榮獲江蘇省一等獎。十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省內外領導、專家、學者紛至沓來。

二、學校特色建構要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資源特質

辦學理念是在學校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辦學實踐,經過反復積淀、選擇、提煉和發展,并被學校全體成員高度認同的一種精神文化。可以說,辦學理念是學校特色發展的精神支撐和方向指導,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和核心,也是推動特色學校發展的原動力。也就是說,學校特色的打造只有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根植于獨特的地域資源,才能最終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把學校核心文化內涵轉化為學校特色,是一個痛苦的升華過程。”楊家坪小學領導說的這句話令我們考察團一行人深有同感。

楊家坪小學在確立辦學理念過程中,一方面召開了很多次教師、家長座談會,一次又一次地分析學校的現狀與優勢,探討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路徑與策略,另一方面,請來了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教科院等許多專家,一次又一次地研討論證,最終鎖定了“立字立人”為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通過“立字”來“立人”,既寓意深遠,又強調了以人為本,不僅突出了因材施教和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專長和個性特點,而且將寫字與育人有機地融為一體,最終將寫字教學上升到弘揚國學為主題的書法教育高度,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江南小學最終確立的“發現發展,點亮生命”的辦學理念和校訓“走好每一步”,謝家灣小學“六年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以及“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校園主題文化,也都經歷了楊家坪小學一樣的鳳凰涅槃。

贛榆縣沙河鎮第二小學在學校特色建設過程中,本著“讓學校成為師生學習生活的樂園”這一基本理念,緊緊圍繞學校農家文化特色,形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相互交融的校園文化體系,有許多亮點值得借鑒。

首先,創建多元校園文化。建造了“三個文化長廊”,配套了“三項實踐展示場地”,使校園處處彰顯著傳統與現代的氣息。一是建設了“書法文化長廊”。長廊里展示古今書法名家的經典之作以及一些書法名家的求學故事,長廊的腳下修建了練字坪,讓學生隨時誦讀之,練寫之,悟其真諦,受其熏陶。二是構筑了“棋文化長廊”。在長廊里制作了部分較為經典的象棋殘局,供孩子們平時研究和討論,在長廊旁邊的小樹林里設立了棋桌棋凳,供孩子們在課余時間自由下棋,張揚興趣,還在長廊旁邊的空地上,鋪設了一個健身棋盤,用汽車廢舊輪胎制成棋子,供“農娃象棋社團”活動時博弈。三是搭建了“童心童樂文化長廊”。把其中的一塊區域辟為笑臉園地,將新入學所有孩子的笑臉全部拍攝下來放到長廊里進行六年的展示,畢業后永久珍藏在校史館里;把其中的另一塊區域劃為繪畫園地,每個班級負責一塊,為每個孩子搭建了展示自己風采的平臺,孩子們沐浴在自己創造的文化氛圍中,享受著幸福成長的快樂。

其次,著力打造“農家”特色文化。在校園內建設了大約960平方米的“農家故院”,院內以“一路二鋪五室八房”的精致格局,重現古樸的農家場景。“一路”指農家小院中有一條用360塊石磨鋪成的百福路;“二鋪”是鐵匠鋪和木匠鋪,收藏有以前打鐵和制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設施;“五室”為農具室、儲藏室、生活用品室、農藝室等,收集有上千件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八房”為油坊、豆腐房、磨房、廚房、煎餅房、編織房等,八房內不僅有可供操作的生產制作設施,還有相應的生產流程圖。農家故院集中體現了蘇北農村近千年農家的發展歷程,也是家鄉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用無聲的語言讓學生體會到祖輩生活的辛勞,告訴學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學校特色打造要設計學校的全景氛圍與實施策略

校園文化的特色內涵要做到特色與顯性環境相結合,特色與學校內涵文化相匹配,營造出濃郁的特色文化氛圍。學校的顯性環境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從文化層面來衡量,它是學校的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表層,它看得見,摸得著,對學生的成長,對學校形象的塑造影響深遠。一方面,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另一方面校園環境還是學校特色品牌的形象,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都富有獨特的含義,散發著特有的文化氣息,從而反映著一所學校的品味、情趣、個性和綜合辦學實力,在學校特色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隱性的教育功效。

校園文化的特色內涵要做到特色與課程結合,特色與學生課余活動結合,將特色滲透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參觀的這幾所學校在營造特色文化氛圍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楊家坪小學翰墨飄香的校園文化至今還在腦海中縈繞。漫步在學校校園,書法藝術墻、書法藝術長廊、勤勉石、校報、師生作品展覽等將書香墨潤的校園文化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楊家坪小學真真切切從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發展、校本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充分融入了“立字立人”的辦學思想,整個校園墨香陣陣、詩意濃濃,特色鮮明,意趣悠遠。古老的書法藝術,在楊家坪小學的校園里、教室里、師生間,用種種豐富的形式和創意化的手段得以承繼,煥發出時代的生機。仁愛、博學的優良品質隨著“翰墨飄香,立字立人”的特色理念滲透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成為人人精神氣質的一部分。

學校是精神的圣地,是文明的守望者。失去了精神的關照,學校將“黯然失色”。通過此次的考察學習,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繼承與發展,應是特色學校創建之道;育人與育德,應是特色學校創建之魂;形式與內涵,應是特色學校創建之策。特色學校創建的精髓,就是要喚醒每一所學校的教育激情,讓每一所學校形成獨特的教育個性,從而成為令人心向神往的家園、學園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