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變命運”如何能更深入人心?
作者:劉楚漢
發布時間:2013-07-17 14:00: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到底能不能夠改變命運?其實這更像一個偽命題。現在早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不管你學識多高,在哪里工作,基本的文化素養總得有吧。不接受教育,做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恐怕真的“命運”不會好到哪去。
再說,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上學讀書嗎?當然不是。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教育。一個人從孩童走上社會,本來就不可能離開教育,所以那些被改變的“命運”,當然也決不可能與教育無關。
當然,包括在“教育能否改變命運”的日常語境中,教育更多是指學校教育,是指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各級公共教育。不過即便如此,“教育改變命運”應該也是肯定的。沒有教育,很多落后地區的孩子也許永遠走不出大山;沒有教育,很多農村子弟也許一輩子喝不上咖啡。“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白巖松的一句笑談,引起學生和社會的廣泛共鳴。這些,無疑都是認同“教育改變命運”的生動注腳。
教育當然可以改變命運,但這只是對教育單純的考量,如果把教育與其他社會元素并列到一起,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通過教育是可以改變命運,求得一份不錯的工作,可也許有的人只因為出身不同,就注定會有一份更好的工作。通過教育是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可也有些人也許接受的教育不多,卻憑借潛規則等比接受更多教育者財大氣粗。尤其,當這些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對教育改變命運的懷疑當然也就無可避免了。
現代社會,多元發展,教育早已不再也不應該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不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理應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這也意味著,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提高教育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更要求社會逐步建立起相對公平的社會競爭機制,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暢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唯有如此,“教育改變命運”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