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生一號”推動教育投入機制改革
作者:熊丙奇
發布時間:2013-07-17 13:57: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預計于今年秋季學期實現全國聯網并試運行。該系統將為每名中小學學生建立全國唯一的、跟隨一生的學籍編號,從小學一直沿用至研究生教育乃至繼續教育,并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學生轉學、升學等動態跟蹤管理。(3月30日《西安晚報》)
實行學籍信息化管理,做到學生“一生一號”,這確實可為解決農村學生輟學、保障流動兒童求學提供技術支撐。可是,必須意識到,操控技術的是人,如果缺乏對相關部門、人員的監督,加之我國當前的教育投入體系還存在諸多機制問題,機制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技術手段極有可能成為擺設,被閑置。
解決農村學生輟學等問題,需要在完善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要求各地政府履行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在這方面,應發揮各級人大的質詢、監督作用,而不能僅由政府部門自行檢查或者上級問責下級。二是調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并結合學籍信息平臺,建立學費隨學籍走的新機制。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大了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可是義務教育經費還主要由縣鄉財政為主保障,這造成各地的義務教育保障情況受制于當地的財力,再就是,發達地區和大城市,也往往缺乏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積極性。按照國家的政策,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要以“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原則解決,這意味著流入地政府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流入兒童越多,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也就越大。這在短期內是可行的,但從長遠看,卻問題重重,一些地方政府就擔心流入兒童過多,會設置求學的門檻。
再者,做到學生學籍“一生一號”,還可改變傳統的教育撥款體系,比如,以前對學生的助學金,是通過教育部門登記、審批向學校發放,再由學校發給學生,這種層層撥付的做法,容易滋生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各種問題,如果依托學籍信息平臺,把助學金等政府資助直接給付學生賬號,就可以減少撥付環節,讓助學更加落實到位。
所以,依托學籍信息平臺,我國的教育投入、撥款方式應進行相應的根本性的改革、調整,當技術不成問題時,就取決于政府部門改革的實際行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