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好教育”?不妨借用十八大報告的提法,那就是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又有什么標準?盛典主辦方用“公平、人本、責任、奉獻”表達了他們對“好教育”的理解,我也談談個人對“好教育”的解讀。

“好教育”的第一條標準,就是更加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可以把孩子放在家門口去上學,本地的孩子和外來工子女能夠在同一個學校就讀,讓城市和鄉村學校的差距更小一點,讓城市里的好學校和薄弱學校差距小一點。積跬步而至千里,這一點又一點的進步,最終將累加起教育的長足發展。

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部署,我們則期待全社會對“公平”有更加清醒的認識。中國歷來是一個不患貧而患不均的社會,長期以來,在效率優先、重點建設的政策導向下,我們對城市的學校、基礎好的學校“錦上添花”,客觀上擴大了差距,人為地推進了不公,擇校的壓力難以緩解。同在藍天下,擁有一樣的好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而落實、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眾志成城,教育界尤其要一馬當先。

“好教育”的第二條標準,就是以人為本,就是更加人性化。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我們的教育過于重視知識的掌握,相對欠缺人性的溫暖。我們用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把本來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人變成了扁平化單向度的人,我們用分數、考試,用升學率、就業率等冷冰冰的指標,代替了學生的個性創造性。我們逼著孩子做沒完沒了的作業,強迫孩子從早到晚機械重復練習。

而“好教育”應該讓孩子有身心成長的空間,與大自然親近的時間,與社會接觸的時機,有歌唱、繪畫、運動等活動,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幸福完整。好教育,應該讓孩子們的負擔更輕一些,壓力更小一些,睡眠更多一些,身體更好一些,學習更主動一些,讓知識與生命真正共鳴。

“好教育”的第三條標準,是擔負起教育的社會責任。“好教育,強國夢”,講的正是教育對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作用。世界銀行教育局局長阿克利盧·哈比特曾經說過:“每個國家必須確定優先要辦的事情,每個國家必須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作出艱難的選擇。但是,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達到任何一個目的,都取決于本國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每一個教育人,從老師到父母,從校長到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都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我們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我們是在奠定一個國家的基石,我們是在塑造一個民族的未來。

“好教育”的第四條標準,是需要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具有奉獻的精神。獲得中國好教育“燭光獎”的顧明遠老師在獲獎感言中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的育人在細微處,學生的成長在活動中。”愛與奉獻的確是教育的真諦。當然,教育不僅僅是奉獻。教學相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與學生一起成長,應該能夠充分享受日常教育生活帶給他的感動與喜悅,應該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己,通過寫作反思自己,通過教學錘煉自己,成長為真正的教育家。教師有了專業上的成長和成就,就有職業的尊嚴,就能在奉獻中收獲,就能創造動人的教育故事。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是一個國家最獨特最重要的財富,是一個民族最穩定最持續的力量。個人或國家的真正強大,是靈魂謙恭而傲然屹立,進退自如且無需設防。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時令世界美好、國家強盛、民族強大、個人幸福的教育。

好教育,強國夢。中國夢,教育造。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