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作文——“神一樣的作文”帶來的思考
發布時間:2013-07-16 16:42: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今天看到一個老大娘口袋里掉出了4張500塊錢。我馬上撿起來還給老大娘。老大娘問我叫什么名字,我對老大娘說,我叫紅領巾,雷鋒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師評語:4張500塊錢,下次帶給老師看看。
“今天是雷鋒日,我在公園撿到一億元,全部都是10塊錢的,有一本語文書那么厚!我把錢交給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揚。”
老師評語:你的語文書真夠厚啊!
“今天下雨了,我看見王麗娜沒打傘,我想起今天是學雷鋒日,于是我把李小小的傘拿給了她,然后和她一起開心地回家了。”
老師評語:李小小是怎么回家的?
不久前,網上一篇篇“逼瘋老師”的“神一樣”的小學生作文被網友們紛紛轉發(據3月29日《中國青年報》)。面對這樣的作文,忍俊不禁之后,我們禁不住反思,到底是什么讓一些小學生的作文,如此缺少基本常識,如此從撒謊開始,如此視損害他人利益為做好事?
春天的草地像大球
雷鋒小學的劉老師說,曾經有一次上課讓孩子們用一句話表現春天來了。一個小朋友造的句子是:春天來了,小草發芽了,草地像綠色的大球一樣。劉老師很不解,為什么像綠色的大球?小朋友說,因為地球是圓的。“孩子是純粹用想象推理的方式來造句。她看見過地球儀,覺得地球是圓的,如果長滿草就是一個綠色大球。現在城市里很少能看見大面積的植物了,家長也很忙,幾乎沒時間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孩子沒在春天看見過大片的草地,所以只能想象著說。”
為寫挫折竟讓家人去世
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幾乎是讓所有語文老師頭疼的問題。一位小學的孫老師在開學后讓學生們寫“假期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很多孩子犯了難,紛紛反映沒什么可寫的,“每天就是看電視、寫作業,沒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孫老師感慨:“學生們的生活圈子太小了。”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中學。一位高一年級的盧老師說,現在很少給學生布置命題作文,因為會收到千篇一律的作業。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人生中的挫折》,第二天批改作業,發現有一批學生的家人最近都去世了。“學生們好像沒話可說,要不就瞎編一個家人去世的故事,要不就寫古人如何挫折,寫自己的挫折就是考試沒考好,競賽沒得好成績。”
盧老師放棄了命題作文,決定先從“看圖說話”教起。“要讓他們先學會個性化的描述,然后再說個性化的思想。”盧老師說,明顯感覺1995年是個分水嶺,之前出生的孩子還有一些生活經驗,而之后出生的孩子除了課本,最熟悉的就是幾部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電視劇,其他的課外書、名著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成語故事都不了解。生活經驗、社會經驗更是幾乎為零。
作文不好因為“不會感動”
體育館路小學的郭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給學生布置作文題,寫“我的好媽媽”。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看病。“其實我知道很多媽媽的感人細節,但這些孩子都感受不到,他們都覺得那是應該的。比如有一個當公交司機的媽媽,為了每天早上7點能送孩子上學,天天5點上崗去開早班車。有一天好不容易休息可以補個覺,孩子還把練習冊忘在家里了,讓媽媽又到學校送一趟。這樣的事,孩子都不當回事,根本不感動。寫作文的時候他們就扯上看病之類大眾化的套路故事,因為他們感覺不到媽媽的愛。我覺得很多孩子作文寫不好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是不會感恩的問題。”
判一天作文老師直想吐
家長抱怨:學校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寫不出好作文。“如今的孩子確實缺少生活體驗,寫作文有困難。但學校的教學方式更是飲鴆止渴。我們家孩子一個學期只寫四五篇作文,每篇要修改數遍,直到老師滿意為止。期末考試前學生要背誦這幾篇自己的作文,期末考試不管出什么題,都要套上這幾篇作文中的一篇。如果不背范文,臨場發揮,寫的再好也不給高分,這完全是應試教育。”
這樣的“范文教育”已經波及了高考。高考語文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漆永祥表示,高考閱卷評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師們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現在高考作文的主要問題就是“模式化”,很多學生學習了不少寫作套路。范文樣式的作文毫無真情實感,讓人“無法直視”。
高考閱卷老師呼吁學生“說真話”,而中小學老師們認為,想讓孩子“會說真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評論
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
黃建安
作文,并不是憑空而作,而憑空而作或想象的作文,在現實學生作文中絕非少數現象。為何學生在寫作文時想象和推理多于現實生活?為何寫一些真實的東西、表述一些真實的情感就這么難?一方面,說明在長期的知識教育中,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生活常識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明絕大多數學生缺少生活體驗和積累、缺少必要的社會交流!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這些“神一樣的作文”背后,其實揭示了教育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教育一旦與現實脫節,學生就都成為“神”。
該怎么實施教育,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應試教育。就比如作文,多數學校老師都是教學生如何寫好一篇作文,在寫作的方式技巧上下工夫,而很少有把時間花在培養學生的生活積累、社會觀察、認知感悟、學會思考上。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作文同質化現象嚴重。
可以說,一篇通篇是假話的作文絕對不是一篇好作文;一個整天只會學書本知識、而不懂得生活體驗和認知社會的學生,也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學生。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更好地深入到生活中去,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而目前的學校教育,強調的是給學生灌輸知識,孩子們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融入生活和體驗生活。如此一來,出現“神一樣”作文也就不足為奇了。
教育不能失去情感的導向
木須蟲
孩子們的作文“慘不忍睹”,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該作何反思?仔細想想,我們又何嘗給了孩子們更多體驗與交流的機會?一方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多地被禁錮在城市的水泥建筑里,囚禁在家族的小空間里,可供體驗與情感交流的空間小得可憐;另一方面,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沉,腳步卻越來越快,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催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當了課業的奴隸。
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神一樣的作文”,文字表述的離譜暫且不言,一樣的腔調,一樣的格式,才是真問題。我們的老師在被孩子“逼瘋”,感嘆真想吐的同時,卻又不停地在命題作文,制造框框,超越孩子情感與認識范疇,逼著孩子們拿著舶來的一知半解的經歷,給情感“注水”。而為了應對考試標準化的需要,作文教育儼然成了“范文”模板壓制的生產線。
作文“逼瘋”老師,是教育作繭自縛,咎由自取;而作文“逼瘋”了孩子,卻是功利教育誤人子弟的注解。教育失去了培養情感的導向,實質上脫離了教書育人的宗旨,讓孩子體驗與認知現實環境本就先天不足,又遭遇到后天失調。作文得不到高分只礙觀瞻,而情感得不到積累與錘煉,無疑會危害一生。被作文“逼瘋”的孩子無辜而值得同情,救救孩子要先救救沒有營養的教育。
折射教育的4大失偏
劉鵬
有老師開出“藥方”稱,“神一樣的作文”是小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缺乏情感交流”的折射。這固然是沒錯的,但小學生為什么缺少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其背后顯然存在著四大教育失偏。
首當其沖的無疑是教育目標從提高與完善自我轉向功利化的失偏。教育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則是自我學習與完善。然而,如今再問一些孩子“為什么而讀書”,回答可謂五花八門,為當官、甚至當貪官,為找個好工作,為掙大錢等。失去了目標的教育,自然少了對孩子誠實、助人為樂等品質的塑造,多了功利化與應試化的設計。
其次是貼近化向虛幻化的失偏。教育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目的,但貼近化、適合化等卻無疑是共同的特征。然而,如今的教育,不少脫離了現實,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比如有家長吐槽:作文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改再改,期末考試前學生還要背誦自己的作文,如果不背范文,臨場發揮,寫得再好也不給高分等。這純粹是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與作文要聯系生活實踐的要求已經相去甚遠。
其三是引導、教導甚至是嚴加管教等教育方式向溺愛化、搖籃化、包辦化的失偏。比如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舍不得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和義務勞動,雇用他人代勞或者交錢了事,而學校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孩子被禁錮在了“象牙塔”中,思想和思維、生活能力等自然一路向下“滑坡”。
最后是教育全面化向模式化、固定化的失偏。教育中一切為了考試,一切以教材為主,學生難免覺得考試不考的就是不重要的,是不需要學習的。比如4張500塊錢,比如1億10元現金,只有“一本語文書那么厚”等。
小學生“神一樣的作文”,緣于現如今“神一樣的教育”,避免小學生作文甚至教育整體的“神化”,必須堅決從糾正教育的失偏開始,樹立正確、健康的教育目標,堅決打掉脫離現實、模式化、固化和功利化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