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50萬美元”,10萬每平方米,學區房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對于“學區房”追逐,已經成為中國家長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思考,這樣的現象,到底是房價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原因?

中國媽媽美國買學區房為2歲女兒購置豪宅

現代快報

去年年初,一位中國媽媽在美國紐約地價最高的曼哈頓地區,為自己2歲的女兒買下一套650萬美元的豪宅,目的是為其將來上大學作準備。

這位媽媽未雨綢繆,到美國給孩子買學區房的事,也從側面反映出有部分中國買家到美國買房投資的事實。

近日,記者專門采訪了這位賣給中國媽媽房產的經紀人。

中國媽媽為兩歲女兒買房

凱倫·布朗就是做成這筆650萬美元房產交易的經紀人。

凱倫·布朗告訴記者,他帶著這位中國媽媽繞著紐約城里不停地看,他最后問這位中國媽媽究竟為什么要買房,她說是為了她的女兒。這位媽媽說她女兒將來要上哥倫比亞大學,或者紐約大學,也有可能要上哈佛大學,所以她需要在城中心有個住所,所以必須挑這樣一套特別的房子。

凱倫·布朗說,當他得知這位媽媽的女兒才兩歲時,他簡直驚呆了。

這位中國母親最后在這座名叫One57號的樓盤中買下了一套公寓。這棟公寓樓位于紐約第五大道附近,共有90層,尚未完工。中國媽媽所購房子的房價大約為65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每平方米23萬多元。出于對客戶信息的嚴格保密,凱倫無法透露有關買家的真實身份,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買家已經成為紐約房地產商的重要客源。“現在中國買家大約占到我資金來源的1/4。有意思的是,兩年前,他們還只占15%。再之前只有5%。”

在和中國買家頻繁接觸的兩年里,凱倫也發現了中國購房者對于房屋的獨特偏好。“他們都想住在中央公園附近。有趣的是,他們又對公園的景觀不感興趣,他們都喜歡朝南的朝向。”

650萬美元“學區房” 網友:中國觀念,大款思維

華聲在線

是什么逼得我們要“未雨綢繆”?

為2歲的孩子購置學區房,聽上去似乎太過瘋狂,實際上反觀國內,比這更為錙銖必較的父母大有人在。“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似乎已經成為深入國人骨髓的特性,究竟是我們熱愛打有準備之戰,還是現實逼得人不得不早作打算?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未雨綢繆的國人,實在是因為遭遇了太多身邊的變化,而種種猝不及防讓他們不得不學會提前準備,防范突如其來的改變。就拿此前被調侃為“宇宙中心”的北京五道口地區的房價來說,37平方米的房子售價達到350萬,接近每平方米10萬。而十幾年前這里開盤價只有4000多元。價格高升,只因這里毗鄰清華、北大,落戶這里才能進入北京最好的小學之一中關村二小。一間房、一紙戶口、一座學校仍在無形中割裂著社會。

教育問題如是,養老問題亦如是。目前肩負在中年身上的房貸、育兒、養老幾座大山,試問誰還能安之若素,誰還能將未雨綢繆視作兒戲之說。如果再加上目前養老金雙軌制、醫療雙軌制等制度設計上存在的弊病,實在很難讓人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些因素更是加劇了人們內心的焦慮,讓人們更要為將來早作打算。

積谷防饑、未雨綢繆本是國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未來種種不確定性的防范使得我們少了許多享受生活、享受當下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被防范將來的恐懼所綁架。

為國人松綁,拯救時刻未雨綢繆的國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為未來賦予一定的確定性。例如在涉及民生問題的領域,公布有節點的時間表。教育領域,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分配;醫療領域,推進全國醫保聯網,促進社區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住房問題上,穩定房價預期,推動住房市場健康平穩過渡等。

五道口現天價學區房 學校周邊房價緣何“高燒”不退?

新華網

近日網上一張房地產中介的價目表火了,原因是上面顯示北京五道口的一套37平方米學區房售價350萬。天價學區房令人咋舌,網友們紛紛調侃五道口是“宇宙中心”。

天價學區房并非一線城市專屬,比如在二線城市長春市,吉林大學附屬中學等重點中小學附近的房價也遠高于市內平均房價。家長的“孟母情結”是推高房價的重要砝碼,歸根到底,還是源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近年來,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心甘情愿一擲千金置業名校旁。在不少家長的眼里,選擇學區房不僅是對房產的投資,更是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的投資。

家長都希望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這無可厚非。學校之間辦學師資力量沒有很大的差距,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花上一輩子的積蓄買上一間巴掌大的學區房嗎?

“學區房”的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中小學辦學質量存在嚴重差異。為了緩解擇校嚴重的現實情況,教育部門出臺就近入學政策,這只是讓購買學區房的家長們從城市的一個區域移到另一個區域,一個街道移到另一個街道罷了。

政府出臺的義務教育政策,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現實面前失效。學區房房價以及學區附近的房租近年節節攀升,不見封頂。這樣的勢頭,即便在國家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的當前,也絲毫未見改變。

縮小中小學的辦學差距是給學區房熱潮降溫的有效方法,等待教育主管部門真正采取措施。

學區房十年漲價十倍 公共資源成市場化稀缺品

網易房產

瘋狂的學區房 價格十年漲十倍

今年3月份,海淀區五道口華清嘉園小區一套37平方米的一居室掛牌價達到350萬,加上稅費,實際單價將超過10萬元/平方米,很快成為輿論焦點。但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套房雖然單價高,但戶型小總價較低,符合學區房的特點。

“傳聞中的成交個案系小戶型單價雖高但總價不過分”,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學區房價格近年來已遠高于非學區房,北京尤甚,這是“優質稀缺教育資源在市場機制下充分貨幣化”的表現。

網易房產了解到,附近的小區中,唐寧ONE居住品質較高,但多是高總價大戶型,世紀城的入學名額有限,因此華清嘉園小區的房源本就搶手。該小區總價在400萬以下的房源更是少見。在這些因素推動下,在十多年前以約4600元/平方米價格首期開盤的華清嘉園,如今已上漲逾十倍。

這樣的情況并不只是在五道口一個區域,相距約7公里外的鋒尚國際小區的房價已經漲到了7萬元/平方米,相比1年前上漲近2萬元/平方米。漲價的因素一方面來自于北京市房價普遍上漲和萬柳地王的推動,另一方面來自于中關村三小總部將搬遷至附近。

“最近的學區房太搶手了,一般掛出來幾天就賣出去了。三小的總校區也要搬過來了,2014年建成入學,到時價格鐵定還要漲,肯定得奔10萬/平方米去”,鋒尚國際附近某中介的員工介紹了一套94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720萬,“滿五年唯一,(入學)名額還沒用過”。

適齡入學人數增加 學區房“穩賺不賠”

“以前買房的客戶都賺了,最近一年萬柳的學區房單套價格最起碼漲了100萬”,上述中介員工表示,等孩子上完學再賣出去,還能穩賺一筆。

學區房似乎成為房地產市場中只漲不跌的神話,成為非豪宅社區中的“豪宅”。和其他住宅相比,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的樓市寒冬期,北京市場上的學區房并未出現明顯下跌,反而在入學季到來前率先緩慢上漲,在樓市整體回暖后又大幅上漲,并因此拉高了海淀區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的整體房價。

北京市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前,北京市小學入學適齡兒童連續10年穩定在10萬人左右。2011年,入學人數增至13.2萬人,2012年為13.7萬人。預計2014年小學入學人數將增加到18萬人左右。但與此對應的教育配套資源增速較慢,入學難加劇。

“找不到關系啊,我們想交贊助費也找不到人。”看房的張女士說道,他們了解過育民小學的生源情況,其中大概有3成是“關系戶”,其余多是劃片學區入學的孩子,所以購買學區房更為現實。

但奢侈品消費大國也不缺乏富人。“不怕貴,就怕買不到合適的房子”,一位中介人士表示,“一套臨近皇城根小學17平方米的平房,要價220萬,已經有20多人排隊了。”

交易背后:公共資源市場化

和維持高速膨脹的房地產市場相比,教育投入的增長要慢許多。從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達到4%,到去年實現這一目標整整用了20年時間。

房地產市場化改革之后,2000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為3572億元,到2012年增長到64456億元,增長約17倍;而與此對應的,中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在2000年的數據為2562.61億元,2012年增加到約21984億元,增長不到7.6倍。兩者增速相差1倍多。

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加上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了目前的“尖子”培養方式,即“牛孩牛校”與普通學校的冷熱不均。同時,多數學校通過將部分入學指標“市場化”的方式來彌補教育資金的缺口,擇校費、贊助費、學區房等全部在此基礎上成為教育資源市場化的途徑,學校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和生源的優勝劣汰選擇機制以此得以形成,與義務教育初衷日漸偏離。(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