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藍牙定位點名、視頻點名、指紋打卡點名……幾年來,高校老師點名方式越來越多,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有些更因杜絕了逃課而被奉為“點名神器”。不過,有專家認為,點名方式再好,也不如課上得好。只要課上得好,大學生自然就不會翹課了。

俞敏洪

大學生就業不對口,一方面是大學設置專業落后導致的,另一方面,是中國發展比較快,就業要求不斷改變。其實專業不對口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做的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歡的。馬云學英語的,做了電子商務;胡葆森學英語的,做了房地產;郭廣昌學哲學的,做了多元化產業。

王旭明

有網友反映目前的全國統一課本基本是以城市生活背景并上過學前班的孩子為對象編寫。對那些山里的少數民族孩子,學起來有難度,壓力大,應該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支持。呼吁有關部門調整教材政策,一綱多本的多本應有實質區別,照顧東中西、城鄉差別,針對不同教育對象設計,讓多本政策真正發揮出作用來。

人民日報

沈陽一位媽媽發微博感嘆:兒子才5歲,連上廁所都在趕作業;舜天亞冠主場驚現學霸球迷,中場抓緊寫作業;上饒五小幾個孩子在公交車上寫作業,為了擠出時間去上各種輔導班……人類已經不能阻止我們寫作業了!現在九點多,你家的孩子還在寫作業嗎?

任書良

學習,可以豐富人的知識,發展人的智慧,給人以成功感。學習的過程本質上是享受快樂成長的過程。如果學生學習得不快樂,一定是違反了學生成長的規律,異化了教育。

人民日報

孩子說“老師說紅燈停綠燈行”,媽媽說“沒關系趕緊過”,爸爸說“快走”。武漢街頭,堅持等綠燈的孩子被父母一人提著一只手,拖過了馬路。非但沒做好榜樣,還把成人世界不守規矩的惡習強加給孩子,讓人遺憾的是,類似故事并不少見。牽著孩子成長的大手,別把孩子帶偏了!

楊瀾

哈佛大學商學院Christensen教授對我說:“我們的學生畢業六七年后回到學校,個個意氣風發,臂膀里挽著美人;畢業十幾年后回來,疲憊、沉默,不少人在打離婚官司;畢業二十年后,他們不怎么回校園了,孩子跟著前妻在其他地方長大。我們教成功學很在行,卻沒有教幸福學?!?/p>

朱永新

這兩天重讀葉圣陶,總有新得。葉老多次追問:凡是從事教育工作的,無論哪一級的行政領導和哪一所學校的教職員工,都應該時常想一想,問一問:為什么要辦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這個詞兒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這一類問題好像問得太愚笨了,其實都是根本性的問題,非認清楚辨明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