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學齡人口持續減少、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教育供求關系日益寬松,我們應當更有條件實行更為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然而,現實卻依然嚴峻,小學生的升學和擇校競爭異常激烈,學業負擔沉重,身體素質下降,乃至自殺事件頻發,令人痛心不已,并十分困惑。在我看來,這一現實深刻地揭示,雖然我國已經進入普及教育、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終身教育的時代,進入了互聯網和學習化社會,但我們的教育的“軟件”依然是舊的,學校內在的價值和制度安排,依然是面向少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是需要加以更新和改造的。

毫無疑問,造成這一現狀主要是社會性、制度性的原因,如獨生子女政策、高考競爭、變相的重點學校制度等等;但與此同時,家長的非理性和一些陳腐觀念,也在起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當學校和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時,家庭教育的功能卻被極大地異化了,家庭不再是發現和幫助兒童的人格養成、個性發展的“避風港”,而成為學校和家長合謀的“第二戰場”。學校用分數排名和“家校通”的時時控制,使家長心甘情愿或不情愿地淪為應試教育的幫兇。家長需要警惕和改善的方面很多,但對兒童最具殺傷力的,我以為主要是以下兩種。

一是“瘋狂母親”的集體焦慮和恐慌。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商業蠱惑,她們不惜用高負荷的課外學習壓榨兒童的身心,將他們置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嚴酷生存狀態之中。她們的許多行為與“虐童”無異,卻有一個崇高的借口:為了孩子好。須知,我國的高校毛入學率已經超過30%,高考錄取率全國平均達到了73%以上,許多大中城市的優質中小學超過了50%,但她們絕不會降低目標,只瞄準極少數重中之重的“牛校”。許多學生最終病倒、累倒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直到最終失去孩子,或者孩子的身體、精神和心理嚴重受損不得不休學、退學或者孩子違法犯罪時才悔之不及,才認識到分數和學歷其實沒有那么重要,擁有一個鮮活、健康、善解人意的孩子——哪怕他只有一個平淡而正常的人生——本身已是莫大的幸福。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外在教育環境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家長仍然是可以有選擇的。破除“起跑線”的恐懼,家長要有一顆強大而堅定的平常心,善待兒童,把兒童當作兒童而不是神童來培養。葉圣陶的名言“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說的就是循序漸進、有機成長的常識。需要淡化早教熱、培訓熱,淡化分數崇拜和名校崇拜,意識到超常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對兒童而言,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個性和興趣、有好奇心、想象力、熱愛閱讀等等,比那些排名、證書重要得多,那才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終身受益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長會說,這些道理都知道,但還是要逼孩子。支撐這一行為的,是望子成龍、讓孩子出人頭地、做人上人之類的信條。在獨生子女的時代,這一價值觀被極大地合法化了,它與所謂的“成功學”合流,將高官厚祿、大房豪車視為成功。這與當今全民教育時代培養現代公民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在“五四”時期即被新文化、新教育所摒棄、批判和改造。

其二是所謂的“丈母娘經濟”。讓我們正視這樣滑稽而糟糕的圖景:一方面家長拔苗助長、高壓威逼兒童超負荷學習,剝奪他們童年的快樂;另一方面,待孩子進入青年,有可能一展身手之時,則用極端功利主義的庸俗眼光,嫌貧愛富、唯利是圖,葬送他們任何探索、冒險的小小追求,斷送他們自主的事業和愛情選擇,希望他們像50歲的官僚那樣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和養尊處優。這樣的“天下父母心”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在一個能力取勝的時代,學歷和分數的作用是一時的和有限的。沒有人關心成龍、鄧麗君的學歷,也不會打聽王石、任志強就讀的學校,因為沒有重要性。在終身教育、互聯網和學習化的時代,一個人真正的本事,是學會學習,是有興趣,有動力的自主學習。那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追求、可以實現的。而在民主主義視野中的公民教育,需要告別“精英主義”價值。真正的精英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做最大眾的事。如同陶行知所說:“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這不正是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的嗎?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著名教育和文化學者。

來源:楊東平博客(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