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漿足墑 粒飽穗方——談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與塑造
作者:陜西省渭南師范學院 岳慶華
發布時間:2013-07-12 18:15: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節氣。它的前面是谷雨、立夏,就是說有了春雨、有了夏日充足的陽光,農作物生成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其含義從小滿開始夏熟作物的籽粒處于灌漿,籽粒漸見飽滿,相當于乳熟期,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物我一理,小滿就好似現在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時段,在這個時節埋頭苦讀,盡可能地多學習一些知識,沒有小滿,就不可能迎來大滿。大學是進入社會最后一站,從六七歲背起書包上學,小學是為考好中學、中學為了考大學,身邊都有父母老師的監督指引,升入大學后離開了家,沒有了父母的監護,老師也不像中學老師天天布置作業、測驗,畢業、論文、就業都是幾年后的事情,脫開繩韁束縛,失去了明確的目標,沉湎于上網聊天、出游等等,荒廢了大學階段。其實人生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抓住大學這個人生美好的時期,安下心來,及早確立目標,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學習接受、學習做人、學習做事。汲取一點一滴的知識,涵養、孕育自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只有在春天辛勤耕耘,將自己的汗水灑到田野里,才有可能收獲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
學習接受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城市是獨生子女,即便是農村孩子,從小也都受到父母長輩的寵愛,不懂得謙讓,很少參與家務,任何事情都有人代勞,坐享其成。優越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不但能力缺乏,而且抗挫能力差。現在大學教育已經成為大眾教育,培養的人才絕大部分是普通勞動者,人是社會性的,在進入社會后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不可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那么如何對待貧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不順利?首要的是學會接受。學習接受他人,學習接受逆境,學習接受挫折,學習接受挑戰。在大學里,要培養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任何事情帶來的高興或者不高興都是一時的,關鍵在于從什么角度去看待,如何把持,讓人高興的事當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快樂,但是讓人不高興的事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學會思考,對成長更有益。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的一點就是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問題,任何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看,從而化解矛盾,現實生活中就是要學會在好的事情里看到不足的地方,學會從不好的事情里汲取經驗。
學習做人
不管未來從事什么職業,都要建立自己的做人準則,做人的基本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誠信,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從學歷水平上講還是優于許多人的。但是從做人的角度講,是否還是一個高素質人才呢?很多同學進入大學以后,在這方面是忽視的,譬如考試作弊,日常生活很不實在,不誠信,不友善。這就是做人基本的原則沒有確立。不良的品行也許會讓你一時受益,但長久看是害大于利,特別是一旦成為習慣,失信于人,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所以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誠信度!也有同學說,現在的社會是不能容納誠實的完全存在。當然,我們承認適應社會是需要一些虛的東西,但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最重要的還是以實為基礎,這才是處世之道。“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其次,與周圍的人交好,善于向身邊的人學習?!墩撜Z·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說:“要想別人對你友善,要想與同事和睦地相處,處理好上下級關系,那就絕不能去觸動別人心靈的傷疤?!?與人相處多看同學、朋友的長處,常換位思考,多贊揚少苛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懷有一顆寬容之心,在身邊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氛圍,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充要條件,人和是核心。
學習做事
不求大不怕人不知,不求功名聲勢,安心于分內之事,安心于腳下眼前事,把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做好做扎實。這就不是容易的事。即立大志,做小事。盡人皆知的特蕾莎修女就是踐行者,她說,“我等不及社會完善了,也等不及進到會堂里去演講,救助貧苦的人,因為倒在我面前的這個人,他只需要一杯水、一碗粥,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這么小,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就去做”。沒有高深的哲理,沒有華美的言辭,只用誠懇、善良和行動,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搞好學習是分內之事,而對于那些大的、張揚的,夸夸其談,飄乎其然的事盡量少參與。立足于做好自已能力范圍之內的事,不好高騖遠,不好大喜功,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先做好眼前事。現在很多學生特別是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難找,實際上不是沒崗位而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上,才出現了“低不成高不就”現狀。大事、要事固然顯赫重要,但距離我們太遠,不在我們的范圍之內,也非我們能力所及,即便交給我們也沒有把握做好,還不如從自己的身邊入手,把我們自己的內功練得更深厚,基礎打得更堅實。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之事有難易大小之分,要想成功首先要從簡單入手,從小事做起,平時就要注重對細節的培養。與人交往的言語手勢,敲門的輕輕一扣、閉門的輕重,小到請假條、申請書的書寫,一舉一動展現著自身的素養,一字一文昭示著文化水平。我院段國超教授不僅學富五車,年近七十筆耕不輟,在魯迅家世研究上獨樹一幟,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舉止也處處彰顯出其內在的修養。有這樣一個細節,老人每次與人告辭時,都是雙手相合退著離開(出門),多少年如一日,堪稱典范。
生活中有太多事例印證了細節有時起著決定性作用,面試過程中的坐姿,面部表情、眼神、儀態,喝完水后處理好一次性杯子,起身后椅子歸位,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就是一個人最本真的一面。“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币粋€看似無關緊要的動作關鍵時候可能成就了大事,這些習慣的養成源于平時對自己、對事情、對細節的留意與認真。
農村種地播種完后,會用犁翻地,有些種子在土表,有些被埋入土下,浮在表面上的種子會先發芽,壓在土下的種子要頂開上面的土層,才能伸出頭來。但正因為有了土層的壓力,根才長得粗壯,扎得深,才不會輕易被風雨吹倒,也不會被連根拔起,根深葉茂。人成長過程中家庭的貧困、遇到的挫折就像是覆蓋在種子表面的土層,不但不會壓垮種子反而會促使它成長得更加茁壯。挫折和困難都是暫時的,它幫助我們認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知曉耕耘和收獲的必然。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今天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白付出,必將生根發芽、水到渠成。
“灌漿足墑,粒飽穗方”。大學是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要實現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換,知識人到能力人的轉換,充分的知識、能力、修為儲備是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