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行為異常。本文在梳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著重羅列出當前家庭教育的誤區,并從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培養良好的夫妻關系等方面,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了幾點具體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志為身體健康、認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關系和諧和行為穩定。從世界各地的調查情況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雖然不同國家或地區報道的各類心理問題發生率有較大出入,但各類問題總發生率都在10%以上,其中發達國家發生率在12.4%~21.8%,發展中國家在10.4%~37.6%。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環境是維護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礎。尤其是青少年期,這一階段與父母的關系升華到激烈的階段, 一旦處理不好就產生抱怨、怨恨情緒。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多話題都不愿意和父母談,而父母又想知道子女的想法,這種對抗就極易產生分歧和矛盾。筆者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發現,家長會向教師抱怨自己語言分量不如老師重,孩子很難管等,不同的抱怨內容可以充分反映出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

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卻存在很多誤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重視應試成績而忽視素質培養教育。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良好的學習環境,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未來有更好的發展,不惜大筆投資讓孩子不斷參加培訓班。但是這種心態令父母總是用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等衡量孩子所需,反而忽視了孩子自己的心愿,忽略了學習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導師,也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幸福、愛好。

(2)父母的不良心態也嚴重影響著孩子。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父母的心愿。一些家長懷有特別的攀比心理,喜歡用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作比較,這樣極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導致親子矛盾的出現;還有一些家長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態,認為孩子上名校可以給自己儲備資源,方便日后辦事;事實上,父母的心理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改變他們對學習的看法,褻瀆他們對知識的崇拜,擾亂了他們學習的目的。

(3)忽視榜樣作用,重視物質獎勵,缺乏精神溝通。部分父母整天對孩子嘮叨做人的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不厭其煩。而他們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卻按不同原則處理問題。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使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還有父母忽視與孩子精神上的溝通和鼓勵,用物質手段作為強化孩子行為的方式。如此一來,便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只關心他們的成績,不關心自己的內心感受。

二、建議和對策

1.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

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身體和心理全面、健康的發展。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發展,更加重要的是要關注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健全身心的發展。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上的不成熟加上心理上的不穩定,情緒非常容易波動,父母過高的期望,過高的要求都會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壓力,出現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如考試焦慮、抑郁、煩躁不安等;而期望過低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需要適當。

2.掌握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

研究表明,父母良好的教養方式使孩子情緒穩定,輕松興奮,自信開朗,能促進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發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決問題、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讓孩子或自我中心、驕橫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無情,人際關系差,適應能力差,主觀幸福感缺失,導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使青少年形成自責、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極應對方式。

3.培養良好的夫妻關系是關鍵

良好的夫妻關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夫妻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才能給孩子創造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在愛的撫慰下健康快樂成長。夫妻間有矛盾分歧,應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更切忌當問題發生時拿孩子當“替罪羊”,把互相之間的怨氣都撒到孩子身上。即使夫妻離異,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要讓孩子感到父母仍然愛著自己。在愛的氛圍中長大,孩子也懂得了愛,學會了愛,變得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豁達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擔負著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賴于國家和社會的關心與愛護,更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與滋養。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環境。作為父母要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