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是個復雜的人類教育活動,因此,其目標和規則也是多層次和多元化的。首先,就整個人類而言,歷史教育的目標便是“育人”。你能為培育一個符合人類理想的“人”而作為,并通過受教育者的進步體現出來,你的教育就是有效的。在這一點上,歷史教育是個寬泛的概念。無論是老師在學校里所講的歷史知識,還是老奶奶所講的傳說中的歷史故事,或者影視作品中被藝術化了歷史,都可以用是否達到了“育人”的目的,作為衡量效果的標準。

其次,學校歷史教育作為國家教育意志的體現,不同國家又有著自己鮮明的教育目標和規則,這些,在《歷史課程標準》里有著具體而詳盡的說明。這些目的和標準帶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傾向,不同的國家都會有著自己認為合理的標準,沒有超越現實的所謂全世界“普適”的標準。因此,學校歷史教育是否有效,國家會依據自己制定的教育文件和法規來衡量。

第三,由于中學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就決定了中學教育除了為人的一生打下一般基礎外,還有為上一級學校輸送適應進一步發展可能的新生的任務,因此,又多了一個選拔考試的標準。這個標準不僅涉及選拔和命題的指導思想問題,還有考試和命題技術、技巧等問題。在這里,中學歷史教學是否有效,不是宏觀或長效地看你的教育效果,而是要看你的學生是否適應高考、在高考中能否取得好的歷史成績,于是,也就又多了一個評價歷史教學效果的標準。

第四,歷史教育是人類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評價歷史教學是否有效,還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它是否符合教育學的規律和原則,它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它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等等,這些又構成了評價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另一個方面的標準。符合國家要求的,未必能滿足學生的全部要求,甚至相互抵觸。因此,同一個教學過程,站在不同的角度,效果會大相徑庭。

人類總的要求、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要求、選拔考試的要求、學生個人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交織起來,它們相互補充,甚至相互矛盾地存在著,于是就有了對歷史教學苛刻的要求,有了歷史老師的困惑,有了學生的怨聲載道。而這一切,無疑又都對歷史老師提出了新的極高的要求。這就猶如前面提到的足球運動一樣,如果你只滿足了鍛煉身體的需要,卻不能滿足進球競爭的需求,你就會遭到詛咒與謾罵。歷史老師不僅必須滿足歷史教學“育人”的總要求、滿足國家依據自己意識形態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思品教育要求、滿足課改提出的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要求,還要在此基礎上,滿足似乎一直跟不上國家育人要求的“高考”命題要求,再加上日益挑剔的學生,當一個好的歷史老師,談何容易!

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促進人生發展和人格完善,這就必然要以增進交流和理解為手段。不僅要有主體與客體的理解與交流,歷史教育同行之間的交流也非常有必要。尤其是中韓兩國,在國情、文化心理、發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共性問題和要求,加強兩國歷史教育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就顯得十分必要,也存在極大可能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