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當以振興民族精神為己任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 徐賜成
發布時間:2013-07-10 18:14: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相互促進的一體兩面。“歷史教育,作為歷史知識世代傳承和人類集體記憶延續光大的主要載體,它比其他學科的教育更重視從總體上理解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而另一方面,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把握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教育的理念及其目標和功能的向度。”歷史教育是在“傳承歷史知識”、“延續集體記憶”的過程中“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理解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即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促進民族精神的養成。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歷史教育載體的歷史課程,無論是從其靈魂和精髓,還是從其基礎和要求看,都必須將其教育目標具體化為歷史基礎知識(陳述性知識)教學、歷史學習能力(程序性知識)教學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歷史教育目標及其任務的具體化、細化的進程性、操作性特點,在歷史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歷史教育作為教育活動必然具有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于人的社會化方面,既包括提升個人在情感、態度、道德方面的修養,也包括提升個人與群體的政治社會化的標準。”歷史教育的這種社會化功能,又主要表現為“存續和傳播文化的功能”、“反思和借鑒的功能”和“見證和預見的功能”,于社會個體而言,這種功能主要表現為“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要而言之,歷史教育之民族教育精神培育功能是重要而具體的,也是廣泛而深刻的。
現代學校的歷史教育作為一種通識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對古今中外社會自然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的旨趣。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其最早的經典表述,始于唐成于宋元的對通史精神的追求,對學校和社會各層面的歷史教育——不僅是書齋中的學者,也包括一批熟悉市井生活的話本小說家和勾欄藝人——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經學時代的教育視儒家經典為主課,學歷史只是為了詮釋經學的教條,但其本質還是在“存續和傳播”文化傳統,這也是民族精神的來源;近代學校的歷史教育發展與民族危機的不斷深化關系密切,知識界對于歷史的無知,平時也許不會引起多大的關注,但政局動蕩,朝代鼎革,尤其是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如果沒有對民族歷史的集體記憶,就等于沒有了民族的精神長城。辛亥革命前,各派都關注學堂的歷史課,民史君史之爭反映朝野歷史教育目標的截然對立。政治主張原有分歧的立憲派和革命派卻在發動史學革命,以歷史教育鼓舞民眾這一點上取得了共識。民國初年的歷史教育步履維艱,沒有好的教師也缺少好的課本,但始終有著不斷探索的人,如呂思勉、顧頡剛、何炳松、梁啟超、楊賢江、金仲華、吳晗、周予同等。至抗戰前夕,歷史學家和歷史教育工作者紛紛主張以歷史教育振興民族精神,認為歷史課就是要歌頌勇將忠臣,要啟迪民族意識。新中國成立后,歷史教育在借鑒蘇聯經驗、經受政治考驗之后,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走上重建和規范之路,在新世紀課程改革中,重新確立起價值理性的人文素質教育地位。這正說明,歷史教育發展歷程就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強化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