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國家歷史認同是歷史教育的常識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陳輝
發布時間:2013-07-10 18:03: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社會急劇變遷、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解讀歷史的方式。作為世界各國達成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基礎的歷史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觀、歷史意識培養的風向標,關乎國家興亡和民族盛衰,會對下一代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
綜觀世界各國的歷史教育,不難發現,歷史教育在國家觀念認同培養中起了關鍵作用。因此,世界各國的歷史教育無一例外地強調國家歷史意識,即對一個國家歷史的認同。國家歷史認同,體現了全體國民對本國歷史的集體記憶與理性共識,成為世界各國塑造國家歷史認同的主要途徑。
美國的歷史教育強調多文明的融合。其歷史教科書對于本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兼收并重。如在世界史方面,歷史教科書主要采取提綱挈領、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世界文明的不同特色和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并著重描述這些不同文明對美國當代文明的影響和促進,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在美國這個移民國家里,要真實理解本國史,就必須認識與理解世界各種文明的不同模式。
英國的歷史教育注重殖民與聯邦史教育。盡管初高中歷史聯用的歷史教科書只有一冊,但其核心內容,毋寧說是“英國殖民和英聯邦史”,其側重的教學點,仍然是英國本國的歷史發展進程。
法國是個很重視歷史教育的國家。法國的歷史教育不隱諱史實,其歷史教科書對諸如維希政府幫助納粹迫害猶太人,以及阿爾及利亞殖民戰爭等不光彩的本國歷史片斷同樣秉筆直書,使學生對本民族歷史有更清醒、更客觀、更全面的理解。
德國的歷史教育詳解民族史“污點”。其歷史教科書上,有整整一個大章節(需要一個半學期的課時安排)詳細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并深入、細致地揭露和批判了納粹給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歐洲、世界人民所造成的巨大災難。德國歷史教科書如此編寫,目的在于引導和教育下一代德國人正確地認識歷史,反省歷史,避免那段災難性歷史的重演。
意大利的歷史教育強調輝煌與罪惡并重。在意大利的中學里,教授現代史的歷史課本《二十世紀》最受學生歡迎,記錄猶太人苦難史的《安妮日記》也是中學生必讀的歷史讀物之一。意大利歷史教科書嚴格按編年史體例編寫,其貫穿全篇的主線同樣是本國歷史。既不惜筆墨描述了羅馬時代的輝煌燦爛,文藝復興的盛況,加里波第和加富爾親王為統一所作的努力和貢獻,也同樣毫不留情地記錄了法西斯的興起、發展和滅亡,以及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亞、西班牙和歐洲犯下的殖民和戰爭罪責。
在加拿大,由各州(省)自行審定的歷史教科書,無論是歷史教科書大綱的擬定和歷史教科書的審查,歷史教科書內容的增減取舍,還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無不處處體現著國家意識和政府教育部門的監控、審查、調整的力度。
在俄羅斯,于2007年出版了蘇聯解體后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的第一本歷史教科書《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引起全球范圍的關注。該書給出了一個評價俄羅斯國家歷史的標準,以便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教學。俄羅斯總統普京甚至警告出版界必須對出版的教科書承擔責任。國家要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鼓勵編寫和出版新的歷史教材。絕對不容許丑化、歪曲俄羅斯民族的歷史。
韓國的歷史教育突出民族主義。韓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歷史教科書應在內容上強調本民族的主體意識,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歷史教科書,都緊緊圍繞“高麗民族誕生、發展和朝鮮半島政治版圖的變遷”這一主題,向學生反復灌輸“韓國國家觀”,讓學生了解本民族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感、自豪感。
正因如此,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篡改二戰侵略史,力圖弱化有關日本侵略行為的表述,受到亞太各國一致譴責,被認為是未向日本年輕一代正確描述本國的過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同樣非常重視正確的國家歷史認同觀教育,無論是21世紀初頒行的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還是依據課標編寫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均體現了塑造國家民族認同的理念。筆者認為,多元史觀下的當今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應借鑒世界各國培養歷史意識的好的做法與經驗,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對學生歷史意識的養成,達成對國家歷史的共識:
首先,緊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主題,形成正確的科學歷史觀。沒有正確歷史觀的形成,歷史教育就缺少真正的靈魂。當今時代,多元史觀下的中國大陸歷史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以課標規定的課程內容,即基本史實為依據,利用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主線,揭示中國歷史上,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國人“強國之夢”的歷程及其內在規律,形成科學歷史觀,尤其是學生對國家“強國之夢”需達成的最大共識。這是塑造中國國家歷史認同的關鍵所在。
第二,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應從“全球史”視野下的角度,辯證處理好全球化歷史進程中的國家歷史認同問題。一方面,應堅持國家歷史認同的自主性立場,以堅定的民族立場和清醒的主體意識,正面回應現實社會對國家歷史認同提出的種種挑戰,以達到歷史意識養成的針對性與反思性;另一方面,應跳出狹隘的“本土史觀”,立足本國歷史,正確把握全球史進程的基本走向和整體態勢,充分挖掘世界各國國家歷史認同所達成的集體記憶和理性共識,在此基礎上,科學揭示全球史進程的內在線索與基本規律,著力體現歷史意識養成的全球性、時代性、思想性。在這方面,中、日、韓三國學者與教師共同編著的《東亞三國近現代史》一書中所體現的國家歷史認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與友好的東亞新格局,就是很好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