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歷史學家在各種有關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凡被中學歷史教師問及“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怎么做才好”時,幾乎異口同聲用“把真相告訴學生就行了”一句話來回答。言下之意,只要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史實性知識就可以了。這是歷史學家對中學歷史教育較為普遍的傾向性看法。這一觀點用在歷史教育上是頗有疑問的,至少對于歷史教育來說,它是不完備的。因為它缺乏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目的要素,那就是價值引領。

那么,究竟什么是“價值”呢?我想,抓住核心關聯(lián)詞“應該”或“應當”,來解讀,無論說得復雜還是簡單,就都不會太過離譜。復雜一些說,“作為一種概念,‘價值’包括有意識的主體視為‘應當’的一切態(tài)度、判斷、影響與行為偏好”。簡單一些說,可以一言以蔽之,“價值觀是指什么是人們認為應該的”。

為什么在歷史教育中,我要強調價值觀很重要,它與史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至少有如下幾個理由。

第一,教育的對象是“人”,學習者作為“人”,其健全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知識等其他一切都只是手段。歷史教育并不例外于這個教育的真義。史實若是純粹的知識,它就只關乎“是”的判斷,不以“應該”判斷做引領,學習者面對的歷史無疑是善惡、美丑、對錯、是非混雜不堪的“一堆亂麻”,究竟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是無從分辨的。如此,果真放棄對歷史的價值觀照,那就無異于放棄對學習者成長的引領、幫助和促進的責任。

第二,無論是歷史教師還是學生,世間一切人要更好地生活,價值觀是如影隨形的必備要素,何況“人”的教育?“教育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懷特海語),對生活主題作價值觀照,乃是教育的內在訴求,也是生活在理論與實踐上“配合”的一種天然需要。誰不期望,在生活上擁有一種可以清晰辨識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的能力呢?

第三,服務現實“人生”,不只是歷史教育的核心,其實也是歷史學在更高層次上的核心主題,兩者都因此而無法抹殺價值觀對歷史和人生的幫助。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就是指人活著必須反思、判斷生活中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綜而觀之,歷史教育與歷史學,必因服務“人生”的一致宗旨,而在“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并重、“是”與“應該”相得益彰這一點上交匯,兩者無不既要“是”(事實),也無不又要“應該”(價值)。

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十幾年來,歷史教育界的變化不可謂不大,非常可喜的進步是在觀課、評課時,很多同仁開始關注“課堂的靈魂”,也就是說有了非常強的教學目標意識。不過,在“靈魂”目標的定位上,人們是有分歧的,況且對課堂靈魂是何物都弄不明白,于是只能各說各的、莫衷一是。

那么,歷史課堂的“靈魂”究竟何在呢?不在別的,恰在于價值引領,恰在于通過對價值的爭鳴、協(xié)商和共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學習知識、學習做事、學習做人和學習共同生活”理念,其實也是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倡導互動探究合作學習,不正是要以歷史事實為前提協(xié)商價值?倘若不是,那學習就局限在史料和史實等知識性的東西了。如此“死”學,那么歷史教育還有什么活力可言?

歷史價值是隨歷史事實而伴生的,歷史價值與歷史本身一樣,驚人地多元、多樣、多態(tài)。因此,對歷史價值的理解,若沒有歷史意識和正確史觀作指引,就很容易出錯。歷史教師要作好價值協(xié)商教學,我以為應該:第一,尋找價值(鑒賞價值)——定好課程和教學的價值目標,學生知道應該學到的;第二,傳承價值(守望價值)——守望人類善美真等永恒價值,學生懂得必須堅守的;第三,轉換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診斷價值健全與不健全狀況,學生明白應該改變的;第四,均衡價值(兼容價值)——比較多元價值從中汰劣擇優(yōu),學生確知必須兼容的;第五,協(xié)商價值(共享價值)——討論價值認同與認異的可能,學生明白可以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