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責編/范希望 文、圖提供/徐賜成

價值引領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靈魂

強調國家歷史認同是歷史教育的常識

歷史教育要向學生展現有希望的未來

歷史教育當以振興民族精神為己任

韓國歷史教育比較強調“民族主體意識”

韓國對東亞史的探究冀望良好的區域秩序

歷史教育既能成就家國夢又可給力出彩人生

對歷史的自覺自信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基石

歷史教育必須傳承真善美

策劃語

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的升華,是當今中國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央要求,中國夢的宣傳要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歷史教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對理解中國人民的苦難與輝煌、詮釋中國夢的由來與艱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強國夢、復興夢、幸福夢都是歷史教育不可旁貸的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們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各種思潮,企圖影響我們堅持已經選擇的正確道路。這其中就包括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該思潮當前的具體表現是:“否定革命論” 、“社會主義歧途論”、 “黨史詬病論”、 “侵略有功論”、 “現代化西化論”等。否定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否定近代農民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鼓吹革命斗爭是脫離實際的“激進主義”,造成“社會動蕩,經濟停滯”;在 “告別革命”的同時,不遺余力地美化和歌頌帝國主義,認為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流血犧牲的英雄業績被一筆勾銷。對歷史人物進行翻案式、顛覆式的重新評價和解讀,貶損林則徐、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魯迅等人的歷史功績,而對慈禧、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等人進行“去階級化”,并大肆美化和褒揚。這股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逆流,妄想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作用,進而損毀我們的中國夢,我們要高度警惕并予以堅決抵制。

解決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問題,還需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換句話說,對歷史的自覺自信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基石。只要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歷史,堅持群眾本體論的重要遵循,歷史虛無主義就蒙蔽不了我們的眼睛。

歷史教育既需要歷史事實來承載,也需要歷史觀來支撐,更需要價值觀來引領。5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召開的“中韓歷史教育研究者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即是“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正好契合了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和熱烈氛圍,也是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次嘗試。我們相信,這里選擇刊登的此次與會代表的發言、相關鏈接文章、總結評論,定會對讀者有所啟迪,也會對歷史教育的深入開展產生十分積極的意義。(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