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新認知——淺談關于魯迅作品教學的幾點嘗試
作者:陜西省山陽縣中村鎮洛峪九年制學校 張淑偉
發布時間:2013-06-14 15:41: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其作品堪稱文學經典。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作品中所展現出的燦爛的藝術成就和深邃睿智的人文思想,都極具教育價值。使學生走進魯迅的作品和精神世界去了解并理解魯迅,進而接受魯迅,才能使魯迅作品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被正確認知和傳承。我認為可從兩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了解魯迅,親近魯迅
1.了解魯迅的成長過程,從同情魯迅到敬仰魯迅。魯迅的一些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吶喊·自序》等都較為清晰地展現了他的成長歷程以及思想嬗變過程。讀完這些作品,可以發現魯迅并不是學生心目中的那種“圣人”,也不是一個始終板著臉的“石面人”,他童稚時期和所有的少年一樣也喜歡快樂、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也曾趁老師不在跑到教室外面去玩耍,在課堂上偷偷地描摹圖畫,或是到鄉下偷偷燒吃人家的毛豆……然而,父親的重病,家庭的不幸,使他在別人的白眼中決定要“走異路”,去“尋求別樣的人生”。魯迅與命運抗爭的決絕和勇氣,首先應成為當代青少年的榜樣。但當他走出家庭,卻讓他見識到了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不幸,引發了他的另一種思考,那就是對國家命運和國人精神狀態的思索。此時他要“療救”的,已不再僅僅是他的那個小家,而是“大家、國家”,這最終決定了他的思想和人生,“家事、國事、天下事”緊密結合,對他看似一個偶然,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有民族使命感和愛國責任心的人來說,卻是一個的必然。家庭、社會,就這樣壓迫著他的心志,影響著他的成長,使他最終成長為一個精神的巨人。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比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魯迅的這些艱辛和不幸,去理解他、珍惜他的價值以至愛他。同時,更要使學生看到魯迅在逆境和黑暗中覺醒,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煎熬與洗禮,沒有在重壓下沉淪,并最終成長為精神的巨人,民族文化的急先鋒,這又是值得所有人敬仰的。
2.追溯魯迅思想的發展軌跡,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站在歷史和民族的大背景下,將社會現實和人物的現實生活對接,引導學生以反思和審觀的態度來認識魯迅。縱觀魯迅的人生歷程,從最初的立志學醫,到后來的棄醫從文,從歸國后的從教生涯,到最終忍痛割愛離開講臺,魯迅的人生軌跡,始終在受“療救”這一初衷的指引,魯迅思想的這種發展和進化過程在他的《吶喊·自序》中有真實的披露。解讀魯迅,重要的是理解魯迅的用心,特別要了解魯迅畢生從事國民劣根性批判的苦心。而這個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主意”,或者說是通過揭露和批判國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敗的病根,探尋解救國人靈魂的良方,他是一位出色的精神醫生。在民族危亡之際,擁有魯迅是我們民族的大幸!我們應該熱愛魯迅!
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適應魯迅作品的風格和表達方式
1.魯迅作品的整體風格被概括為“憂憤深廣”,這是由魯迅終生所追求的借助自己的文字揭露和批判國人的劣根性,挖掘民族衰敗的病根,探尋解救國人靈魂的良方這一宗旨決定的。所以,學生在讀魯迅時感到“被一種帶著悲憫與同情的關于人性、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所纏繞”,讓他們“難以參悟”。年輕的讀者要更好地領會魯迅的小說,的確需要調整一下閱讀心態,多少知道一些魯迅當年創作的背景和心境,并努力順著作品“憂憤深廣”的格調,去理解其獨特的藝術世界。
2.要引導學生體會魯迅作品冰冷到令人窒息的外殼下那顆熾熱的心。魯迅在作品中的確表達了對國人的愚昧麻木看似冷酷的“恨”,但是,這種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大恨,是因為有大愛。魯迅的作品中,諸如“心事浩茫連廣宇”、“我以我血薦軒轅”、“俯首甘為孺子?!薄@些充滿火一樣溫情的文字比比皆是,你會感受到一種“火一樣的熱情包裹在冰一樣的冷靜中” 的特殊風格;你會傾聽到“弱者的呼號”、“孤獨者”的嗥叫、“救救孩子”的吶喊……這一切,皆源自于魯迅在民族大義面前所具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感受到了這種情懷,你會觸摸到一股深沉迸發的力量,令人激動,催人振奮,引人凝思,激人奮進,這應該能激發起有遠大理想的中學生奮發向上的激情。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塞給學生,而應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現新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要引導學生以作品為支撐,把學生引到對當下社會、人生的思考中來,精神一旦在心靈中扎根生長,作品將會永生。



